2022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检测(附解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新教材 高中语文 单元 论语 十二 大学 道人 不忍 检测 解析 人教版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 资源描述:
-
1、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基础测评】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可以兴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答案】B【解析】敏:勤勉。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答案】D【解析】虑:思虑精详。3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
2、育原则等。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答案】B【解析】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4下列与礼记大学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礼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C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后与春秋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D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等八条目。【答案】C【解析】“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包含春秋。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答案】(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2)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3)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涌出。6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其中,
4、儒家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政治主张。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与礼来约束官员。与儒家“伦理学”的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在道家观念中,只有“无为而治”,不与民争,才能“无为而无不为”,矫治天下乱象。【答案】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儒家主张遵循“伦理学”择贤执政,以德治官;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道家主张“无为而治”。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5、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注】处:处在、居处。造次:仓促之间。(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答案】(1)“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2)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参考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
6、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
7、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
8、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
9、/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B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C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D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答案】C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人:看门的人。B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C季氏宰:季氏的家臣。宰本意是充当
10、家奴的罪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成为官吏的通称。春秋卿大夫的家臣和采邑的长官,也都称宰。D冠:帽子。古代的冠是一种装饰,用来束发,带冠表示礼貌。冠由帽子又引申为形状像帽子的或在顶部的东西。【答案】A【解析】门人:这里指孔子的学生。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性情粗野,刚直好勇。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被孔子以礼诱导,最终拜孔子为师。B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C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事务。D子路尽忠职守,不避危险。卫国政乱时,子羔劝他不要进城,子路
11、以“不避其难”为由拒绝了,最终玉碎当场。【答案】C【解析】“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错,原文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2)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答案】(1)以简练的言辞,就可以把案子断得一清二楚的,大概只有仲由吧!(2)恭敬谨慎,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正直,可以亲近民众;恭敬正直从而使社会平静,可以用来报答主上。12孔子之前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闻听卫国政变,断言“嗟乎,由死矣”,而子路果真死了。你认为孔子的判断有哪些依据?请简要说明。【答案】子路性格直率,好逞勇斗力。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730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1《读书莫放“拦路虎”》|苏教版 (共8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