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5部分 专题2 学术著作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5部分 专题2学术著作阅读 WORD版含解析 2022 高考 语文 人教版 一轮 复习 部分 专题 学术著作 阅读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专题二学术著作阅读读学术名著,晓中国社会学术名著乡土中国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程标准复习目标任务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3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
2、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4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通过阅读,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初步建构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逐步深化读书经验,总结、完善读书方法,并与其他同学交流2通过阅读,发展思辨能力和想象联想能力,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撰写、发表读书报告,在交流研讨中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3运用精读、略读与浏
3、览等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可根据需要,从三个阅读层面阅读:初步阅读,对整本书内容有大致了解;进一步阅读,对整本书中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手法等有理解、分析;深层次阅读,对整本书阅读后,有自己的理解、感悟、评价、质疑4整本书阅读应强调读写结合。阅读过程中,通过勾画、评点、摘录、读书笔记等,随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收获,掌握阅读方法,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水平乡土中国简介1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
4、会副主席。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奖。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
5、奠基人之一。2著作结构3核心概念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序言中说:“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差序格局”就是他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联系全书,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填写下面的表格,并结合作者的论述和相关资料理解其含义。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借助语言的社会借助文字的社会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系维着人民的宪法小家庭家庭男女有别男女同求礼治秩序、道德秩序法治秩序调解体系司法诉讼体系无为政治有为政治教化的权力、横暴的权力、同意的权力同意
6、的权力、横暴的权力血缘社会地缘社会4.内容概括(1)乡土本色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有四个:一是每家所耕的面积小,小农经营;二是在需要水利的地方,需要合作灌溉;三是为了安全;四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 村落间关系是孤立的、隔膜的地方性限制“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随礼俗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法理社会。与人交往的原则是个别化原则,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动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2)文字下乡从空间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需要。在乡土社会里不使用文字是因为面对面的来往是直接接触,不需使用汉字。乡土社会的文盲
7、多,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因为乡土的本质,即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3)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的角度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需要。文化传承时间上的阻碍: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解决时间阻隔依靠概念,也就是词。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我们适应“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是多余的。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在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4)差序格局“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一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社会中人的
8、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产生的圈子的中心。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所以中国人分外感觉到世态炎凉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而变化以“己”为中心,是一种自我主义。社会的结构架构(人伦)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构所做的事。在差序格局中,公与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有意义。(5)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不同的社会格局构成不同的道德体系:西方游牧经济团体格局道德的基
9、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代理者”如果代理者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东方种植农业经济差序格局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并不容易具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一定程度上的伸缩。(6)家族中国乡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910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吉林专版)2024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邓稼先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