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考点综合提升练2 散文类.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步步高 步步高2015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考点综合提升练2 散文类 2015 高考 语文 江苏 专用 一轮 文档 古代 诗文 阅读 考点 综合 提升 散文
- 资源描述:
-
1、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散文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襄州宜城县长渠记曾巩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
2、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一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用,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较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
3、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鄢百里,立堨去:距离B一有易于古 一:一旦C沮止者不用 用:任用D独长渠之利较然 较:明显答案C解析用:采纳。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二人者之志”的“志”的一组是()川饮食者无所取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是秋
4、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A BC D答案C解析“二人者之志”的“志”指的是一心为民,发挥长渠之利的心愿。、不符合要求,指干旱之害,指修复水渠的客观条件。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春秋之世曰鄢水,其后曰夷水,其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所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答案B解析时间顺序错,禀告在先,修复在后。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5、代汉语。(1)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译文:_(2)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译文:_(3)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译文:_答案(1)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游地区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关键点:“民田渠下者”“完”“堨”)(2)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关键点:“资”“顾”)(3)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关键点:“因”“兴”)参考译文荆山和康狼山,是楚地西部的山。发源于这两座山中间、向东南方流去的一条河,春秋时叫鄢水。根据左丘明的历史记载,鲁桓公十三年,楚国屈瑕攻打罗国,到鄢邑时,
6、军队乱了阵脚而渡过的那条河,后来改称夷水。再后来又称为蛮水,就是郦道元所说的夷水因避桓温父亲的名讳,改称蛮水的那条河。秦昭王三十八年,派白起带兵,攻打楚国,在距离鄢一百里的地方,高堆泥土,堵此河为渠来淹灌鄢邑,于是攻下了楚国。鄢邑归入秦国,白起所筑的渠因而不废。引鄢水来浇灌田地,使田地都成为沃土,这就是现在的长渠。长渠到了宋至和二年,毁坏不修已经很久了,而农田屡遭大旱,靠河饮水的人们无从取水。县令孙永(曼叔)带领在长渠下游地区种田的百姓,疏通长渠毁坏阻塞之处,最终修好了旧时的水堰。从二月丙午日开始整修,到三月癸未日完工,受到渠水灌溉的农田,都恢复了旧貌。曼叔又与百姓制定盟约,要适时蓄水排水,禁
7、止相互间侵夺争斗,百姓都认为应当如此。鄢水从西山流出,起初人们弃之不用,直到白起利用它来祸害楚国,后世反而依靠它得到好处。灌溉农田三千多顷,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曼叔又发动百姓协力修复了它,使渠两旁的人们,饮食充足,那些多余的粮食分送到四方。因为渠水出于西山的许多山谷,水源丰富,而流到东南时地势渐低,至今一千多年,山川高下的形貌地势并未改变,所以曼叔能根据故迹,把已废的长渠修复。如果水的源流与地势的高低一旦改了古貌,那么,曼叔即使用尽力气,也不可能使长渠恢复。当初,曼叔准备修复长渠时,曾把此事向襄州知州张瓖唐公禀告。张公听任他毫不猜忌,对于那些阻挠者的话不予采纳,所以曼叔能得以成功。(这样看来
8、,)长渠的修复是由于这两人之力啊!当两人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并未想到有求于当世。到后来,谈论筑渠造堰的人纷纷出来,但他们的心里或有所求,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唯有长渠之利十分明显,因而两人的志向也就愈加明白了。熙宁六年,我移任襄州,路过京城,曼叔当时在开封任职,到东门来拜访我,对我说起有关长渠的事,还委托我考查当时与百姓的盟约是否遵守执行。我到襄州后就查问这件事,百姓都认为这是贤君制定的盟约,大家相约共同遵守,传了几十年一如当初。这一年秋天大旱,只有受到长渠灌溉的农田没有遭害。应该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那都是州官的责任,所以我不得不写下来告诉后来的人,而且又
9、让他们知道修复长渠这件事开始的原因。八月丁丑曾巩记。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饮泉亭记明刘基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卒与刺史相先后。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
10、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籍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选自诚意伯文
11、集卷六)注司马氏:代指西晋。征士:不就朝廷征聘之士。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与刺史相先后卒:最终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而移哉 幻:惑乱,迷惑C或病其为矫心 病:疾病D惟其知道 道:道义答案C解析病:指责。6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明而自信,笃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ABC D答案A解析与吴刺史无关,是作者对于“人之好利与好名”的议论,是陈述别人的行为。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
12、,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B第二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C第三段中作者假设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但这不是大丈夫之所为,这是为了印证吴刺史的行为不是“矫心”。D末段指出“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表达了作者对吴以时求取文章行为的称赞。答案D解析“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是对吴刺史的称赞和肯定。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译文:_(2)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译文:_(3)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译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182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