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新海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摸底(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连云港 高级中学 2013 届高三 摸底 下期 考试 语文试题 扫描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1)(3分)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艺术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2)(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2、(3)(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8分)(1)居安思危(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春与秋其代序(4)恢弘志士之气(5)猿猱欲度愁攀援(6)万里悲秋常作客(7)云破月来花弄影(8)渺沧海之一粟(每空1分,有错误则该空不得分)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20分)11.(4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藏书数量之多(1分)以及藏书对人的意义、影响(1分),生动形象(1分)。(学生答成比拟修辞,如果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2(4分)(1)具体表现了书房对于学者精神吸纳的重
3、要作用,为下文有关书房与学者构建自我的关系的论述蓄势(作铺垫);(2)和写藏书之忧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本文主旨:对于学者藏书散失及其个性化文化财富难以传承的悲哀。(每点2分)13(6分)(1)继承方面:要么对子女未必有用,要么寻找继承人十分艰苦。(2)卖出方面:原大学图书馆全购经费不足,或者零散卖给旧书收购人,有的甚至被当作废纸处理掉。(3)捐献方面:图书馆不设专室集中存放,将其散入大库,失去学者踪迹,以致学者“二次死亡”。(每点2分)14(6分)(1)中国文人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书房:说明构建书房的过程是完成对自我的构建(或者答“能走向相对完整的灵魂”)。(2)书房的生命短暂,藏书不能传承下去
4、:表明学者个性化的精神世界和灵魂常常随着生命的终止而终止(或者答“会造成历史文化的浪费”)。(3)书房与学者的生命带有不可离异性: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传承中个体精神的辩证思考。(每点2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七、作文(70分) 1.判分原则判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相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写作基本能力。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文体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符合文体要求,是指符合考生选定的文体要求。2.判分等级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以下。3.评分表解分 类一二三四五六赋分7063625655494
5、8424128270切题切题基本切题不切题立意独到、深刻准确正确基本正确牵强有误不正确选材新颖,论据富有个性,典型性较好,论据有代表性,有一定的说服力一般,论据基本为众所周知、但能证明观点低幼,论据与事理有出入、论据基本不能证明观点很差,编造论据、与观点毫不相干结构精巧;严谨完整;有特点基本完整逻辑层次不清无章无法语言精彩、生动准确、恰当通顺、平实基本通顺不通顺、有明显语病粗俗(1)关于“审题”及“立意”,“远方”可以指美好的明天、未来的世界、人生的追求和梦想等等(考生可以作个性化的合理演绎),文章能准确摹写面向远方时的复杂心情或合理阐释面向远方时的正确态度,视为切题;只谈及“远方”而没有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392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