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 河东区 2021 2022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河东区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
2、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B. 无疾而终 名垂
3、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C.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B.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C. 当代戏曲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C. 而
4、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答案】1. A 2. B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一处,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第一处是说戏曲的灭亡,未强调有无外力干扰,所以使用“寿终正寝”。第二处,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
5、留史册。此处强调的是永远流传,应使用“名垂青史”。第三处,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此处是说梅兰芳采纳众家长处,应使用“博采众长”。第四处,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此处是说模仿,应使用“照猫画虎”。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由前面可知,前面强调的是当代中国戏曲艺术缺乏创新精神,所以承前应以“创新精神的缺失”作为主语,排除AC。BD都是说创
6、新精神缺失制约当代戏曲发展,而从语言表达角度来看,B项的表述更为简洁,排除D。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而不是眼花缭乱的创新”成分残缺,应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第二处,结构混乱,前一句承前省略主语“戏曲的创新”,而“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后一句“探索”的主语,应添加“这样”做后一句的主语。只有B修改正确。故选B。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坐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成功迈出第三步,开始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更宣告了中国开启建造空间站任务的新时代。空间站是在近地
7、轨道上运行的大中型载人航天器,能够让人长久地在太空生活,靠货运飞船实现推进剂和消耗品的补充,可以通过航天员进行设备维修与更换而延长寿命或改变、扩充功能,堪称太空定居点。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动,规划了“三步走”战略,空间站工程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三步,天和核心舱则是第三步发射的首个航天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在此期间完成了载人飞船
8、的研制,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掌握了出舱、交会对接技术,成功对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进行了验证,还成功验证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完成了运送货物补给等任务。第三步是空间站建设阶段,我国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用6艘载人飞船、5艘无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一个目标飞行器和一个空间实验室,支持11名中国航天员、14人次完成多趟太空之旅。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正是通过历次“神舟”和“天宫”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铺就了一条稳妥可靠的建
9、造之路。(取材于崔爽等人的相关文章)材料二空间站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搭积木”一样,核心舱是第一个上天的舱段,是整个空间站最基础的部分,之后所有的舱段都将以此为起点进行叠加。天和核心舱除配有全套生命维持装置外,还满足了航天员初期驻留以及科研所需的全部物质条件从居住区到科研区一应俱全。天和核心舱在设计上较过去有了很大突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来,未来加上两个实验舱后,整体能够达到110立方来。长度超过五层楼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不仅活动空间大,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补给也得到更好保障。为了让航天员实现更长时间的在轨停留,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
10、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这也能够降低氧气的补给需求。硬件之外,“太空之家”的软件也不在话下。在天和核心舱的密封舱内,就餐区配置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居,还配置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健身器材。此外,舱内情景照明可由手机APP控制。天和核心舱不仅配上了手机,可以实现在轨航天员之间通话,还配了天地视频通话设备,可以实现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另外,还有以支持航天员收发电子邮件的测控通信网和相关设备。(取材于付毅飞等人的相关文章)4.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
11、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我国开始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是以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为标志。B. 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具有补充推进剂和消耗品的功能。C.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九十年代启动至今,已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D. 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发射了多艘飞船,有多名航天员完成了太空之旅。5.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天和核心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和核心舱不仅有全套生命维持装置,还有能满足科研所需的物质条件。B. 天和核心舱的活动空间较以往大大增加,能更好地补给航天员所需物品。C. 天和核心舱设计了可再生的生命保障系统,水和氧气可以直接循环使用。D. 天和
12、核心舱为航天员配置了日常所需的用品,如生活用具、通讯设备等。6.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成了空间实验室,正在对航天员驻留太空进行验证。B. 载人航天工程的历次发射都是通过“神舟”系列飞船来执行各项任务的。C. 天和核心舱很宽敞,长度超过五层楼高,宽度与火车和地铁的车厢相当。D. 在天和核心舱内,航天员与地面的人员之间可进行双向的视频对话交流。【答案】4. B 5. C 6. D【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
13、米,发射质量22.5吨,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可知,天和核心舱应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选项将未然说成了已然,所以此项表述错误。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水和氧气可以直接循环使用”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这也能够降低氧气的补给需求”可知,水可以直接循环使用,而氧气则需要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而得,所以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正在对航天员驻
14、留太空进行验证”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掌握了出舱、交会对接技术,成功对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进行了验证”可知,第二步时已经成功对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进行了验证,所以选项表述错误。B“都是通过神舟系列飞船来执行各项任务的”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正是通过历次神舟和天宫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可知,载人航天工程的历次发射是通过“神舟”和“天宫”系列飞船来执行各项任务的。C“宽度与火车和地铁的车厢相当”说法错误,依据原文“长度超过五层楼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可知,其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
15、而不是相当。故选D。三、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0分)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戏剧是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按剧作品内容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B. 易卜生,挪威戏剧家,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有社会悲剧玩偶之家威尼斯商人人民公敌等。C. 柳永,原名三变,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豪放刚健,音律谐婉。D. 兰亭集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而抒怀,从一次普通
16、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文章立意不同凡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按题材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错误,应该是按表现形式分。B.威尼斯商人 是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不是易卜生的作品。C.“豪放刚健”错误,柳永是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诗风多为曲折委婉。故选D。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A. 客逾庖而宴B. 眄庭柯以怡颜C. 少长咸集D.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17、例句,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向上报答朝廷的。A名词作动词,吃饭。句意: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B使动用法,使愉快。句意: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C形容词作名词,少者,年轻的人。句意: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D名词作状语,亲自,亲手。句意:是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故选D。9.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的一项是( )A. 恨晨光之熹微B. 将有事于西畴C. 先妣抚之甚厚D. 悟言一室之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无通假字。句意: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B无通假字。句意: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C无通假字。句意:先母对她很
18、好。D“悟“,通“晤”,面对面。句意: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故选D。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悟已往之不谏 及其所之既倦B. 余扃牖而居 泉涓涓而始流C. 臣以险衅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D. 夫人之相与 形影相吊【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动词,往、到达。句意:等到他们喜欢(事物)都已经厌倦了。B连词,表修饰。句意:我关着门窗住在里面。连词,表修饰。句意:泉水涓涓地开始流动。C介词,因为。句意:我因命运不好。介词,因为。句意:仍然不能不因
19、此而感慨不已。D副词,相互。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副词,相互。句意: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故选A。11.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A. 妪,先大母婢也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C. 乐夫天命复奚疑D. 而刘夙婴疾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焚”是被焚毁的意思,有被动意思,被动句。句意: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A根据“也”分析,为判断句。句意: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B正常语序为“虽无盛丝竹管弦”,“盛”修饰“丝竹管弦”,定语后置句。句意: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C正常
20、语序为“乐夫天命复疑奚”,“奚”为宾语,宾语前置句。句意: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D“婴”是被缠绕,有被动意思,被动句。句意:而祖母刘氏一直被疾病缠身。故选D。四、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乙)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21、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选自归有光的先妣事略)【注】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子的封号,此是归有光对母亲的尊称。吴家桥:归有光外祖父家居住地。缉纑(l):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龃龉:比喻诵读不流利。(丙)近世缀文之士,颇称述熙甫,以为可继曾南丰、王半山之为文。自我观之,不同日而语矣。或又与方苞氏
22、并举,抑非其伦也。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君子耻焉。自周诗有崧高、烝民诸篇,汉有“河梁”之咏,沿及六朝,饯别之诗,动累卷帙。于是有为之序者,昌黎韩氏为此体特繁,至或无诗而徒有序,骈拇枝指,于义为已侈矣。熙甫则未必饯别而赠人以序,有所谓贺序者、谢序者、寿序者,此何说也?神乎?味乎?徒词费耳。然当时颇崇茁轧之习,假齐梁之雕琢、号为力追周秦者,往往而有。熙甫一切奔去,不事涂饰,而选言有序,小刻画而足以昭物情,与古作者合符,而后来者取则焉,不可谓不智已。藉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闻见广而情志阔,得师友以辅翼,所诣固不竟此哉!(选自曾国藩书后,有删改)【注】熙甫归有
23、光字熙甫,号震川。曾南丰曾巩,建昌南卒(今属江西)人。王半山,王安石号半山。骈拇枝指: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茁轧:指盲目拟古,使用生硬晦涩的词汇。藉:假使。所诣:所具有的造诣。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遗:缺少的物品B. 手中纫缀不辍 辍:收拾C. 抑非其伦也 伦:类D. 于是有为之序者 序:写序,作序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B. 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C. 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
24、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D. 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特定细节、场景表现人物。如母亲用手指轻叩嘘寒问暖的场景生动表现了母亲对儿子归有光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慈爱。B. 乙文作者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的追忆,凸现了一个勤俭、厚道、善于持家、教子严格的母亲形象。C. 丙文作者批评了归有光作序过多;认为其文章虽缺乏深广的社会意义,但在复古派大兴之际,能以清淡之笔表达真挚感情,反对复古、雕琢的文风,值得后人推崇。D. 三篇选文因文体和写作目的不同
25、,呈现出来的风格也迥异:选文一侧重记述和建筑有关的人和事,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选文二主要抒发对亡母的怀念之情,以记叙、描写为主;选文三是书跋,对归有光散文作出精当、独到的评价,以议论为主。【答案】12. B 13. B 14. A【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辍:收拾”错误。应该译为“停止”。句意: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凡古代明白道理的人,不随意对他人妄加诋毁赞誉,并不是仅仅崇尚正直,(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对内心而言没有用来确立自己的真诚的办法,对外界而言不能够被后世信任。“知”的宾语为
26、“道”,“知道”是明白道理的意思,不需要断开,排除CD。“内”“外”作状语,分别领起后面语句,“外”前面需要断开;且“立”的宾语为“诚”,不需要断开,排除A。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表现了母亲对儿子归有光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慈爱”错误。结合“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分析,此处细节体现的是母亲对“姐姐”的关心。故选A。参考译文:(甲)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