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暑假礼包》高一语文教案:3.8《兰亭集序》3(新人教版必修2).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年暑假礼包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意义。 2、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品味朴素清新的语言。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1、序的题材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2、作者背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流芳万古。 王羲之的
2、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通篇看来,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二、注音癸丑gu 会稽kua 修禊事 x 激湍tun 流觞曲水 shng 游目骋怀 chng 形骸 hi 彭殇shng三、整体感知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找出能概括作者情感的字词
3、。乐痛悲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四、赏析课文1、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41名士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因什么而乐?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景秀: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时美: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乐 人贤: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事趣: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仰观俯察 情畅:畅叙幽情 极视听之娱如此良辰美景乐事,对于有着高洁脱俗情怀,美好自由心灵的作者来说,真乃人生一大乐事,所以文中说“信可乐也”(实在)。2、那么第二段中作者又因何而痛呢?(1)到底人生中有些什么原因会令我们痛苦?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4、,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容易对既得之物感到厌倦,心理永远不能得到满足。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这是共同的。(欲望无限)“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把握自身命运(命运难测)(2)相比我们的短暂生命,宇宙总是显得那么的阔大辽远,宇宙的浩淼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渺小常引发古人的诸多感慨,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诗句?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苏轼赤
5、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3)人类文明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面对须臾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文中也写到了这一点,请找一找。“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两种生活态度让我想起了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特别是其中的阮籍和嵇康堪为代表。请看有关两人的材料:“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这是嵇康,是第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这是阮籍,是第二种生活态度的写照。(4)大家认为这两种人生
6、态度可取吗?这样的人生态度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有没有区别?讨论明确:东晋士人的态度是较为消极颓废的,而范仲淹是较为积极的,因为范仲淹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与出世)那么在那样的社会中,他们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凭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抱负?明确:不能,因为社会现实太黑暗太残酷了。补充背景:东晋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中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欢乐,追求暂时的
7、满足,可在一时的陶醉和满足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欲望无限,乐境易逝痛 生命短暂,宇宙永恒 世事变迁,命运难测3、那么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请结合第三自然段分析。(1)明确:积极“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可见作者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作者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况且王羲之本身的书法成就就是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总结: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魏晋士人
8、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王羲之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2)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
9、一代文豪。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悲 否定老庄,肯定人生消极其表,执著其里五、拓展延伸1、古今文人论生死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2、由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