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鱼我所欲也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鱼我所欲也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 2024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三 单元 作业 课件 新人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9 鱼我所欲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苟得(gu)一豆羹(gng)蹴尔(c)人之所恶(w)gugngcw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故不为苟得也苟且(2)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3)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 如,假使(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心(6)贤者能勿丧耳丧失苟且讨厌,憎恨祸患,灾难假 如,假使这种心丧失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7)一箪食,一豆羹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8)呼尔而与之给予(9)蹴尔而与之踩踏(10)乞人不屑也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
2、肯接受(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12)妻妾之奉 侍奉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给予踩踏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同“辨”,辨别 侍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3)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14)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15)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同“向”,先前、从前 停止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蹴尔而与之B.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
3、死而不受D.弗得则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点拨:A.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连词,表修饰。B.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介词,对于。C.动词,做/介词,为了。D.连词,就/连词,就。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6.名句默写。(1)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的关系时,我们应当做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2023信阳期末做人当善于
4、取舍,孟子面对“万钟”时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警醒后人要舍利取义。(4)2023洛宁一模鱼我所欲也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完美地诠释了戍边英雄以身殉国、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万钟于我何加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赞颂过路的饥民和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论证“所恶有甚于死者”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5、18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答案: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但我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答案:如果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答案: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生,亦
6、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答案: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道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答案:这种做法难道不可以让它停止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0.孟子的文章长于说理,气势磅礴,这缘于论证方法的恰当运用,本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说理。请结合其内容简要分析。答案:将不食嗟来之食的饥民、乞丐与接受“万钟”的高官进行对比,将“乡”与“今”对“万钟”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人应该葆有固有的羞恶之心,舍生取义的观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1.【跨学科综合】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