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诗文阅读 第二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9讲 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课件.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古诗文阅读 第二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 第9讲 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9讲 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深入体悟,全面归纳近三年的高频考查角度,多基于对诗句意思的正确理解,特别是诗人自谦、自嘲、戏谑或使用典故的诗句,常被用来作为命题点。主观题,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诗人的观点态度。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石鼻城【注】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石鼻城即宝鸡东北15公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
2、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答案:B(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含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答案: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的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技法点拨抽象哲理“三步走”诗歌以抒情言志为主,最忌讳枯燥的、抽象的议论。古人就常将深厚的人生哲理蕴含在诗歌当中,借写景叙事来表达
3、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期许。如何通过诗歌来体会作品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见识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事件。诗歌哲理的抒发,必须要有附着,读懂这些场景、事件是考生体会哲理的基础。2抽象出诗句所涉及的话题或陈述对象。所谓抽象就是从具体的总体实情中挑选出某种特性,并且抛弃其他特性,将这个特性升华为唯一的视角。如【典例1】首联抽象的话题就是“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谈到的是对人生的理解。3体会诗人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观点。诗人的观点态度蕴含在诗句之中,这就需要结合诗人生平、上下语境,乃至整首诗来理解。同样【典例1】首联,虽然以前战国的纷乱如今变得天下太平,但是在路上赶路的游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777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