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类型11.2《五代史伶官传序》-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原卷版).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89675
  • 上传时间:2025-11-0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800.86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五代史伶官传序
    资源描述:

    1、11.2 五代十伶官传序0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重点难点1.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2. 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02预习导学 (一)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并培养了大批的古文作家,如“三苏”父子、王安石等都是出其门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

    2、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解题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乐工,艺人。后唐

    3、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可是这些人擅权乱政。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生字注音伶官( ) 契丹( ) 与尔三矢( )系燕父子( ) 仇雠( ) 所溺( )(二)了解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

    4、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03探究提升一、课本知识点第一段:【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注释】:理:道理。岂:难道。人事:指政治上的得失。原:推究,推其根本,形容词用作动词。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克用长子,继父为晋王,又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同年灭后梁。同光四年(926),在兵变中被杀,在位仅三年。(之)所以:(的)原因。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5、。” 译文:我之所以远离亲人而去侍奉你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的道义。)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之:代词,代指这个道理,即本文的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翻译】: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答案】看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第二段:【原文】: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注释】:世言:世人说。晋王:西域突厥族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因受唐王朝之召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后封晋王。之:主谓之间,取独。终:生命终结,临死。也:句中语气词。以:介词,把。“梁,吾仇也”判断句,标志是“,也”,意思是梁国是我的仇敌。梁:后梁太祖朱温,原是黄巢部将,叛变归唐,后封为梁王。“燕王,吾所立”判断句,意思是燕王是我推立的君王。所立:所字结构,立:推立,即位。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以:相当于连词“而”,表示

    7、承接关系。“者,也”表示判断,意思是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与:动词,给。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乃:你,你的。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以:介词,用。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告庙:“告(于)庙”的省略,即在太庙祭告。锦囊:丝织的袋子。以锦囊:状语后置句。负:背负。前:在前,名词作状语。及:等到。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旋:归,回。纳:放回。【翻译】: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

    8、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梁燕契丹,晋王三恨。晋王即李克用,西突厥沙陀族人,本姓朱邪。因其父朱邪赤心助唐镇压庞勋有功,被赐姓名李国昌,其后代从此皆姓李。李克用助唐镇压黄巢起义后,出任河东节度使,自此割据一方,不久又封为晋王,权势益彰。其子李存勖嗣晋王位,继续扩张,并于后梁龙德三年(923)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是为庄宗。梁王即朱温,本系黄巢起义军将领,后降唐,唐

    9、僖宗赐名全忠,封为梁王。唐僖宗光启元年(885),李克用约朱温共击黄巢,回兵时,李克用途经汴州,朱温假意宴请,夜间却纵火谋杀他,因天雨火灭,李遂得逃。于是晋梁结成世仇,相互攻打,战争不止。这就是晋王所言“梁,吾仇也”,即李克用“遗恨”之一。晋王的“遗恨”之二是与燕王的矛盾。燕王指刘仁恭,本是幽州刺史李可举的部将,生前并未称王,因其子刘守光称燕王继又称帝,故称刘仁恭为燕王。李可举死,其子匡威、匡俦争位,刘仁恭乘机攻幽州,兵败后投奔李克用,颇受宠信,由李荐为卢龙节度使。后李向刘借兵打罗弘信,刘不肯,还杀了李的亲信燕留得,归附朱温,自此晋燕由恩变仇。李克用说“燕王,吾所立”,“背晋以归梁”,即指此。

    10、晋王“遗恨”之三是契丹背晋归梁。契丹原是关外游牧民族,唐哀帝天祐四年(907),耶律阿保机应李克用之请,来到云州,双方“握手甚欢,结为兄弟”,立盟同击朱温。但不久耶律阿保机失信背盟,派人与朱温通好,此即“契丹与吾约为兄弟”,但其后却“背晋归梁”。第三段:【原文】: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注释

    11、】:方:正在。系:捆绑。组: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以组: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函:匣子,名词用作动词,指用匣子装。先王:指晋王李克用。以成功: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之盛:多么旺盛。“之+形容词”,“之”作副词,多么。可谓:固定结构,可以(说)称得上。仇雠:“雠”与“仇”同义,仇敌。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晚上。乱者:者字结构,叛乱的人。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及:等到。顾:看。 所归:所字结构,所到的地方。即不知应该到哪里去好。至于:到了。断发:把发髻割下扔在地上,表示甘愿掉脑袋。何其:固定结构,多么地

    12、。岂:难道。欤(y):表疑问的语气助词。抑:连词,还是,或者 。本:动词,推究,探求,考察。迹:迹象。自于:出自于,由于。书:尚书,儒家经典著作。兴:使兴旺。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翻译】: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

    13、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后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决心报仇。天祐十年(913),李存勖攻幽州,“以组系仁恭、守光,号令而入,是日诛守光。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即李克用陵墓),然后斩之。”至此李克用的燕代已报。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兵破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召控鹤都将皇甫麟谓之曰:吾与晋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令落仇人之手!麟举刀将自刎,帝持之,因相

    14、对大恸。”于是皇甫麟杀了朱友贞,然后自杀。庄宗闻之,“诏河南尹张全义收葬之,其首藏于太庙。”李克用的梁王之恨又除。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夫指皇甫晖,乱者指李嗣源等人。同光四年

    15、(926),士兵皇甫晖戍期已满,仍被留守贝州,心怀怨恨,就在一天晚上聚众杀死守将杨仁祐,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同时,邢州、沧州驻军赵太等人也相继叛乱。庄宗派李嗣源率兵赴邺都镇压。李嗣源系李克用养子,早就心怀叵测,觊觎帝位,因此一到邺就自立为帝。庄宗仓皇中亲率大军征讨,才到万胜镇,即闻李嗣源攻占了大梁,叹息曰:“吾不济矣!”下令军队折回,途中又有兵变,军队损失过重。到洛阳城东石桥西,庄宗置酒痛哭,斥责诸将“坐观成败”,部下元行钦等人援刀割发,誓死以报,但仍然一败涂地,不可收拾。第四段:【原文】: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

    16、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举:全,所有的。莫:不定代词,没有人。为:介词,表被动。夫: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小的东西。忽是寸的十万分之一,微是寸的百万分之一。智勇:指智勇的人于:介词,表被动。所溺:所字结构,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翻译】: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

    17、耻笑。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于是作伶官传。伶人困之,身死国灭。庄宗复仇兴国,自以为天下太平,就贪图安乐,成天迷在音乐戏曲之中。他宠信伶官,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皇甫晖兵变时,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盛。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射杀庄宗。庄宗死,李嗣源正式继承帝位,是为明宗。李嗣源曾企图改国号,事虽未行,但李克用嫡亲子孙全被诛杀,后唐政权实际上已经覆灭,故曰“身死国灭”,成为后人笑柄。二、文本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1.第一段有何作用?明确

    18、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1.试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明确 内容: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作用:承上叙事,为第三段的议论做铺垫。2.晋王赐给庄宗的三支箭有什么含义?明确 代指晋王的三个遗憾,分别代指对梁、燕王和契丹的仇恨,并借此来激励庄宗要励精图强。【思考3】研读第四自然段1.试概括第三段的内容明确 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第三段和第二段综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明确 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正

    19、面叙说兴盛的原因,第三段反面叙说灭亡的原因。【思考4】研读第四自然段明确 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2.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明确 因为本文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20、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思考5】鉴赏作品的论证方法,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1.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 例证法。本文论点来自史据,在论证时又重点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史实,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对比论证法。全文以“盛”“衰”二字贯串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

    21、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2.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 语言委婉,气势旺盛。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文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发人深思;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各种句式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根据

    22、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思考6】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

    23、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明确 不是,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思考7】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技法指引】欧阳修的这篇五代史伶官传序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以“得天下”之“盛”,与下文写“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写法指导】(1)明确抑扬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欲扬先抑,

    24、还是欲抑先扬,总有一个主次之分。(2)要找出抑扬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相通的桥梁,才能完成由抑到扬或由扬到抑的转换。三、明晰主旨伶官传序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在于“人事”的道理,目的是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04体系构建05强化训练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词语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勖(x)仇雠:仇人忽微:微小的事B沮(j)逸豫:安乐仓皇:匆忙的样子C襟(jn)凯旋:胜利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D伶(ln)遗恨:留下的仇恨自然:大自然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此三者,吾遗恨也 恨:遗憾B则

    25、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告:祭告负而前驱 负:背着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应:应答君臣相顾 顾:看D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故方其盛也 方:正当,正在3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智勇多困于所溺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盛衰之理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皆背晋以归梁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故方其盛也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莫愁前路无知己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

    26、是()A一夫夜呼 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 D负而前驱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至于誓天断发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与其所以失之者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BCD9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独伶人也哉。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B伶官传序。序(是一种文体,有赠序、书序等,本文是书序)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少牢(祭祀用的牲畜,猪、牛、羊各一头)D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叫“忽”,百万分之一叫“微”)10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在宗

    27、牢记遗命,为父复仇。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C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D作者认为,祸患往往是从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而成,而那些有智谋、有勇力之人也往往为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这是一条普遍的历史经验。211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事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题组B 能力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

    28、 课内文言文阅读21世阅读课文的三、四两段,完成1113题。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

    29、里泛指绳索。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2对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及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在上文将庄宗极盛和极衰的经历作了鲜明的对比之后,为照应全文的中心论点而提出的两个问题。B前一句以反问句的形式,排除、否定了“得之难失之易”这一着眼于现象、大而浮泛的说法。C后一句用“抑”字领起,目的在于使语气委婉,诱发读者深入思考;这一问句的特点是寓答案于疑问之中,即庄宗的盛衰异变、成败之迹,“皆自于人”,从而以庄宗的实例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D这两句话之后作者用了引

    30、证法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而“忧劳可以兴国”两句则揭示了全文中心论点中“人事”的内涵。3课文到第三段已完成了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论证,作者为什么又写第四段,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进一步深入议论,从庄宗强弱兴亡的强烈对比中,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深刻的历史教训。B“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哪里仅仅是溺爱伶人会如此呢?这个结尾强调了庄宗提供的教训的普遍意义,任何沉溺于逸乐(小看“忽微”)、忘记忧劳兴国至理的行为,后果都不堪设想。C联系这篇史论的写作背景,还可以看出作者构思这一段的良苦用心在于,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体现了这是一篇有现实针对性的史论。D这一段与第三段在论述上共同的不

    31、足之处在于,没有提供庄宗小看“忽微”、沉溺于逸乐的史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的力量。(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雠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

    32、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庄宗皆许以为刺史许:答应。 B.周匝谒于马前谒:拜见。 C.然当为我屈意行之行:走路。 D.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愿:希望。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他在胡柳作战,宠幸的伶人周匝被梁国人俘虏。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 庄宗不仅喜欢伶人,而且又有伶人是自己的知心朋友,

    33、能够自己谱曲。 C.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能和陛下共同取得天下的都是些英雄豪杰忠诚勇敢的志士。 D.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你说的话虽然是正确的,然而应当迁就我去做这件事。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宗失败的原因是不听郭崇韬等人的劝告,一意孤行。 B.庄宗为自己所溺爱的东西所灭。 C.庄宗被伶人所灭。 D.庄宗不能理解和接受郭崇韬等人的进谏。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 B.课文伶官传序揭示的深度比本文更深,因为它总结了历代帝王成败的一般规律。 C.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都揭示了同一主题。 D.本文

    34、的语言史学味浓,而伶官传序文学味更浓。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译文: 题组C 培优拔尖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朱赓,字少钦,浙江山阴人,登隆庆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六年,以侍读为日讲官。时宫中方兴土木,治苑囿。赓因讲宋史,极言“花石纲”之害,帝悚然而止。帝营寿宫于大峪山,欲仿永陵制,赓言:“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疏入,久不下。已,竟如其言。累官礼部尚书,遭继母丧去。二十九年,帝诏赓以故官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再辞,不允。明年四月诣阙,即捐一岁俸助殿工。其秋极陈矿税之害,帝不能用。既而与一贯及沈

    35、鲤共献守成、遣使、权宜三论,大指为矿税发,赓手笔也。赓于己邸门获妖书,而书辞诬赓动摇国本,大惧。立以疏闻,乞避位。帝慰谕有加。一贯倡群小穷治不已,赓再贻书一贯,请速具狱,事乃得解。三十四年,赓独当国,年七十有二矣。朝政日弛,中外解体。赓疏揭月数上,十不能一下。御史宋焘首讽切赓,给事中汪若霖继之。赓缘二人言,力请帝更新庶政,帝优诏答之而不行。赓乃素服诣文华门恳请,终不得命。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给事中王元翰以廷机之用,赓实主之,疏诋廷机,并侵赓。赓疏辞,帝为切责言者。先,考选科道,吏部拟上七十八人。候命逾年,不下,赓连疏趣之。三十

    36、六年秋,命始下。诸人列言路,方欲见风采,而给事中若霖先尝忤赓,及是见黜,适当赓病起入直时。众谓赓修郤,攻讦四起,先后疏论至五十余人。给事中喻安性者,赓里人,为赓上疏言:“今日政权不由内阁,尽移于司礼。”言者遂交章劾安性。是时赓已寝疾,乞休疏二十余上。言者虑其复起,攻不已,而赓以十一月卒于官。及卒,赠太保,谥文懿。(选自明史朱赓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B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C赓以

    37、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D赓以老/屡引疾/阁中空无人/帝谕简阁臣/而廷臣虑帝出中旨如故事/赓力疾请付廷推/乃用李廷机/以为首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石纲,中国历史上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B优诏,中国古代皇帝对提出好建议、政绩优秀的臣下给予赞许或嘉奖的诏书。C素服,古代居丧或遭其他凶事时所穿的白色衣服,文中表示朱赓对皇帝忠诚。D司礼,官署名,太监掌管,明朝中后期,因经常代替皇帝批红而权力巨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赓善于讽谏,

    38、劝帝止兴土木。皇帝在宫中兴建园囿,恰好他担任皇帝的侍读,趁机借宋史“花石纲”的危害,规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B朱赓不慕名利,多次拒绝征召。皇帝让他担任原职并兼任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他两次拒绝,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C朱赓敢触龙颜,直陈己见。他上书陈述收取矿税的危害,又同沈一贯、沈鲤一起向皇帝呈报相关奏章,深刻揭示矿税对国家社会的危害。D朱赓忠诚于国事,死而后已。他掌管朝政时已经七十二岁,当时又逢朝政松弛、内外涣散,他上书请求更新国家政务,最终卒于任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贯倡群小穷治不已,赓再贻书一贯,请速具狱,事乃得解。(2)给事中王元翰以廷机之用,赓实主之,疏诋廷

    39、机,并侵赓。(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朋党论欧阳修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

    40、,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

    41、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B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暂:暂时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嘲笑D夫兴亡治乱之迹 迹:事情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臣闻朋党之说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42、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A和相同,和不同。B和相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不同。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小人无朋”和“君子有朋”观点的一组是( )A小人所好者,利禄也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B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善人虽多而不厌也C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D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 周有臣三千,惟一心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起笔不凡,鲜明地点出全文的主旨。开头一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B第2段通过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

    43、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C第3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宗杀害名土的史实,阐明迫害残杀君子之朋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D文章不讳言朋党,引用史实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6请简要分析在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06拓展延伸拓展阅读:不因迁谪岂能来郭彦北宋诗人欧阳修被贬夷陵之初,因其“地僻而贫,民俗俭陋”,他很不

    44、习惯。渐渐地,他开始感觉到此地“风俗朴野”“江山美秀”,“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即所谓,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人至此而喜。他多次向老友梅尧臣谈到他在夷陵的感受:“修昨在夷陵,郡将故人,幕席皆前名,县有江山之胜,虽在天涯,聊可自乐。某居此久,日渐有趣。郡斋静如僧舍,读书倦即饮射;酒味甲于淮南,而州僚亦雅。”并写下了这首黄溪夜泊: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后来,欧阳修贬滁州,“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闲暇时徜徉山水,宠辱皆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

    45、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欧阳修在贬谪地表现出的通达和自娱,源于他对官场的无聊和倾轧有痛切的认识,也因此有对人生更为现实的理解,虽在天涯,聊可自乐。欧阳修对被贬后如何自处以不失尊严有十分理性的认识。他非常欣赏韩愈的文章,却并不欣赏韩愈这个人,他对韩愈被贬后急急忙忙向皇帝写悔过书一事多有微词,说韩愈到了贬所,期期艾艾,不堪于穷愁,其行为完全无异于庸人。这是欧阳修的清醒意识,他随时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去重复前人做过的不堪事。欧阳修性格中的刚烈,让他有种不肯认输的执拗,不排除他在贬谪地的悠然愉悦有故作欢愉的成分:即使苦,也不能低头,也要佯装快乐给你看,至少不能将不快乐的一面让你看到。这也是促使欧阳修到处寻乐的

    46、一个动因,除了四处寻觅“江山之胜”之外,还随时发现“州僚亦雅”,主动去发现美,体会其中妙处,遂成为他降低身段、融入当地生活的一种刻意为之的方式。在中国古代,贬谪是朝廷加强中央集权、制衡各派势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到了宋代,采取如分权制度、台谏制度以及职务频繁更换和地域迁徙等措施来约束和监督官员,以最大限度达到权力的制衡,所以,官员沉浮出入的几率很大。在某些通达者看来,贬谪既是一件无力回天的事情,就索性把贬谪之地当成一个临时避难所和休养生息之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还借此获得了参禅悟道的清静机会和游山玩水的额外补偿。历史总是这样的乖张暴戾,它无端地让一些人受苦受难,又无意间给了后世的人很多福

    47、分,让我们得以在这些受尽苦难的身体中感受到他们灵魂的挣扎和精神的特质,也得以通过他们艰难的贬谪之路瞥见那些不曾跃入主流的地域和山水,那些隐藏在僻地角落里的风光和韵致。正如欧阳修所言,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他们去了,我们才能看得到;他们去了,我们才能听到。但是,这些被呈现的僻地绝域的山水和风物,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被描述和被状写,而是深深烙上了贬谪者特殊的际遇所派生出来的印记。与其说这些贬谪诗歌是一种蛮荒远地的地域发现,毋宁说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观照所呈现出来的内心景观。绝域对通途,僻地对中心。欧阳修的豁达乐观,是知识分子在无奈环境下反放逐的一种特殊形式,而那些异峰突起的绝域山水也是对帝都

    48、苑囿那些主流风景的无声对峙和挑衅。(选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23日,有删改)问题:如何理解“那些异峰突起的绝域山水也是对帝都苑囿那些主流风景的无声对峙和挑衅”这句话的含义?明确 偏僻贬谪地的不被人知的山水与地处中央朝廷为仕途通达者欣赏的风景无声地对峙着。贬谪者寄情山水将其写入诗文使之扬名后世是对中央朝廷无声的对抗。贬谪者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对抗挑衅朝廷的放逐。素材积累:1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2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3清明时节散天香,轻染鹅儿一抹黄。4劳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5苟不自满而中止,庶几终身而有成。6敢道人之所难言。7喜怒哀乐之动乎中必见乎外。8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9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11.2《五代史伶官传序》-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原卷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9675.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