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春季-10-期中综合复习与检测 教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春季-10-期中综合复习与检测 教案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春季 10 期中 综合 复习 检测
- 资源描述:
-
1、教学内容同学们,转眼学期过半,结合所学内容,请思考以下问题:1.在领略了诸子文的思辨性之光后,请谈谈你从先贤的作品中汲取的思想养分。2.在“观看”了三部戏剧名作后,有没有让你对戏剧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具体是什么?3.你为期中考试做好充分复习准备了吗?一、期中综合练习【例题精讲】例1完成填空。(简单)论语是记述 的一部体散文集。本文选自,是最富色彩的篇章之一。【答案】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语录 论语先进 文学例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简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路率尔而对曰 ( ) 摄乎大国之间 ( )夫子哂之 ( )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为国以礼,其言不
2、让( ) 异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侍:陪侍 率:轻率 摄:夹 哂:微笑 俟:等候 让:谦让 撰:讲述例3辨析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简单)A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C何伤乎( )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 )D吾与点也 ( ) 唯求则非邦也与( )E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 ) 赤也为之小 ( )F子路率尔而对曰 ( ) 赤,尔何如 ( )【答案】A道理 方圆 B如果 或者 C呢,语气助词 于,介词 D赞成,动词 同“欤”,语气助词 E治理 做 F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你,代词例4指出下列句中活用或通假的
3、字,并加以解释。(简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 鼓瑟希,铿尔 ( ) 冠者五六人 ( ) 莫春者,春服既成 ( ) 风乎舞雩,咏而归 (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答案】端:穿上礼服,名词用作动词。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 章甫:戴上礼帽。名词用作动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鼓:演奏,名词用作动词。 希:同“稀”,稀疏。通假字 冠:行加冠礼,名词用作动词。 莫:同“暮”。通假字 风:吹风,名词用作动词 与:同“欤”【巩固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相关句式。(中等)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
4、馑。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答案】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而拘束)不敢说话。(省略句)你们平时在家时就(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啊!”(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句)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会做些什么呢?(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受到外国军队的侵略,接着又遭到饥荒。(介宾短语后置句) (曾皙正在弹瑟,听到孔子问他,)弹瑟的声音舒缓下来,铿地一声(停止了弹奏),放下瑟站了起来,对答道:“我的想法与他们三位所讲的有些
5、不同。”(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装,与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坛上迎风乘凉,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去。(介宾短语后置句) 要用礼仪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谦让,所以笑他。(介宾短语后置句)二、第十九课 窦娥冤(节选)【知识梳理】1 关汉卿(约1220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元代都城,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作“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
6、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对音乐和戏曲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成就最高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部剧本,现存的有十八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全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暴凶残,热情地讴歌了被压迫人民群众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
7、“楔子(相当于序幕)”。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高潮,是窦娥性格发展的重要部分。按剧情的发展,这一折戏可分为三段: 从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赴法场时的控诉。 从“(刽子手)快行动些”至“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赴法场途中与婆婆的诀别。 从“兀那婆子靠后”至篇末,写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 控诉、诀别、誓愿这三个部分,“冤”字贯穿其中,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前两个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敦厚的不同侧面,第三部分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不瞑目,从而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三个部分层相递进,逐步揭示了人
8、物的性格特征,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三桩誓愿,是本文最精彩之笔。窦娥发下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不仅是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动苍天,让人们都如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僚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这三愿着力表现了窦娥与社会恶势力斗争到底、至死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三愿也是剧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 本文有以下几个特色:(1)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想象,借助天地震惊,人神共
9、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应验了。这虽违背物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要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意愿。(2)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渲染悲剧的氛围。如天气的变化越来越急剧,监斩官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强烈,可看出这三愿一愿比一愿强烈,一愿比一愿深刻。(3)运用典故。文中窦娥提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邹衍六月飞霜的传说,这三个典故都是古代被冤屈的故事,用来佐证自己的冤情。【例题精讲】例1完成填空。(简单)元杂剧是在 和 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窦娥冤全名 ,作者 ,他与 、 、 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答案】金院本 诸
10、宫调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 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例2完成填空。(简单)滚绣球这支曲子,愤怒谴责了“ ”不公,揭露了“ ”的社会现实。(用文中的话回答)表达了窦娥 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回答)曲中运用了 (至少说出三种)等多种修辞手法。【答案】天地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对不辨清浊、善恶、好坏、贤愚的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和极端愤怒 对偶、对比、反复、借代、呼告【巩固练习】1分析题。(中等)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以窦剧为例解说鲁迅这句话的含义。【答案】窦娥冤把窦娥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善良正直、刚强、强烈的反抗性展示给读者,然后又让读者看到它的毁
11、灭,使这出戏产生了感天动力艺术感染力,具有悲剧美。三、其它【知识梳理】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语境义 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会产生临时意义,离开这个环境,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就消失了。这样的词语往往有着高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文中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要认真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中因修辞(比喻、反问、借代等)或感情色彩的变化产生的临时义。辨析这类词语的含义,可以从下列方法入手: (1)理解词语的原意。词语的情景义总是在词语的本意上引申、形容、比喻等,有时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有时是反语等,理解了词语的原意,就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推测临时义。 (2
12、)明确产生词语情景义的原因。产生情景义的原因大致有修辞、引申、反语等,分析时要注意区别。是比喻的就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找出本体、喻体间的相似性;是反语的就分析讽刺、批判的内容等。 (3)分析语境意义。情景义总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所以要认真分析语境的意义,以期理解词语的临时义。 (4)注重整体理解。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一致的,特别是词语的引申义、隐含义,要根据文章的整体思想推断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词语指代有两种形式: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指示代词的指代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
13、等等。词语的指代内容可能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或者是一段文字。 指示代词含义的理解,可以从上文(有时也在下文)中寻找代词指代的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句子,看是否符合句意。非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要理解这个词语本身的意思,从理解词义入手,把握指代的内容。具体有这样几种方法: (1)在指示代词的前文中(有时也有可能在指示代词的后面)找出代词指代的内容区间。 (2)划定区间后,客观题要注意分析找出的内容是否符合代词所在句子的意思;如果是主观题,要注重辨析、筛选,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最后整合成题目要求的语句。 (3)用“代入法”认真检验,看是否能完全替代这个词语。准确把握使用了一定的表达技巧的词语考查对
14、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等。 (1)形象性。在描写、叙事中,一些词语起着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 (2)感情性。词语表达一种思想倾向或感情色彩等。 (3)精确性。词语表达概念上的精确恰切,起修饰限制的词语对中心词的严密表达等。 (4)结构性。词语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起到照应、过渡、点题、升华等。【小结】 对词语的理解,要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分析文章总体的思想和感情,不论是科学类文章还是文学作品,都有认真分析全文的内容,以面代点,从对文章全面理解的角度上,把握词语在整体意义中的个性含义。注意三点: (1)看位置,分析词语指代义。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要看词语前面的内容,一般
15、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的前面(也有个别在代词的后面)。非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所在的句子前后理解。注意对指代内容的筛选和整合,然后用“代入法”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看总结的内容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 (2)看语境,分析词语情景义。情景义是具体的语言环境的产物,有着灵活性和独创性。要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是否用了修辞(比喻、夸张、借代、拟人、反问、反语等),是否是承接上文的词语意义的临时义或引申义。重点分析词语的原意,分清词语情景义产生的类型,联系文章背景等。 (3)看效果,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高考对词语的理解除了对意义的理解外,有时也要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a构和内容
16、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2句段的作用【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内容上:首先我们要看作者写了什么,也就是需要对内容进行概括;其次考虑可能用到的手法,比如:对比,衬托等;再次考虑作者情感及写作意图。有了这些,我们的答案基本就完整了。 结构上:开头:引出下文;点明观点 中间:承上启下;补充论证,使行文更严谨;呼应上文;引出下文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观点3论据的分析 (1)理解论据的性质。从材料性质看,论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统计数据等;二是理论论据,
17、包括前人的经典论述、至理名言、民间俗语、科学定律(公理)等,就是在实践中打成共识的道理。 (2)要学会概括事实论据的内容。一般用表述格式:谁 + (因为什么) + 结果 + (论点要素 /观点) (3)要学会理解理论论据的意义。首先分析论据本身所包含的的意义,分析语段议论的内容,从而理解其意义。 (4)学会分析论据在论证过程中的作用。搞清楚是从什么角度来支撑论点,论据运用的逻辑关系,如正反的例子、古今中外的例子等角度,全面客观严密的证明观点,可简单的概括为引出论点或者证明论点,论点一般在所在的论据的上下文中概括性的语句中。 (5)学会分析论据作为一个段落的作用,首先分析该论据本身的内容,结合文
18、章的中心论点;考虑该论据的结构作用,是否和上文一起构成逻辑关系(并列、层进、总分、对照),与下文的语段形成照应。答题思路:例如: A.列举-事例,充当-论据, 具体有力的论证了-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让人信服。 引用-名言,充当-论据,充分有力的论证了- 使论证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B.引出论题或论点 C.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强化中心论点 (6)学会补写论据。首先要明确补写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然后考虑论据要与论点保持一致,能够有典型意义,能够支撑论点。如果试题要求做简要分析,则必须围绕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进行。4社科类归纳要点、概括文意归纳要点、概括文意的含义:
19、(1)对具体的内容加以概括; (2)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 (3)对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归纳要点、概括文意的考查形式: (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 (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 (3)考查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归纳要点、概括文意呈现的形式: (1)论点及分论点; (2)论点的若干论据; (3)现象背后的本质; (4)产生现象的原因; (5)发展导致的结果; (6)分析得出的结论。归纳要点、概括文意的技巧: (1)抓各段中心句。注意抓住各个文段的中心句,而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要
20、点;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2)抓过渡句。过渡句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3)研究标题、头尾。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的角度,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旁征博引,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或画龙点睛,均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 (4)综合段落大意。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思,这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有效的方法。 (5)注意关键词语。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如同被反复敲击的琴键,其乐音往往是乐曲的主旋律,是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归纳要点、概括文意注意的问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
21、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3)注意抓住各个文段中的中心句,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 (4)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有些过渡句不仅概括了前文的要点,也指出了下文的要点。 (5)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例题精讲】例1完成练习。(简单)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梁思成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
22、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
23、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城郊、街市、汴河这三段景物又不尽相同,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
24、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 )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
25、、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副标题里“通感”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答案】副标题里“通感”在文中的意思是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具备相通的艺术规律,能够相互启发和影响。(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
26、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一致反映和相互影响。) (2分)例2完成练习。(中等)成己:成就自我 自先秦开始儒家便逐渐形成了为己之学。孔子对为己与为人作了区分:“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形态,“今”则代表了当时的现实。孔子所谓为己,即自我的完善或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以“为己”否定“为人”,意味着将注重之点指向成就自我。为己指向自我的充实与提高,为人则是将自我降为他人的附庸,我仅仅迎合与认同外在标准,而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为己的最终的目标则是成己。克己是对自我的抑制,是成己的手段,这意味着道德修养 对自我的否定, 一个自我造就的过程。 成己以立志为前
27、提。“志”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意念,与价值目标相通;立志即意味着价值目标的自我确立。通过立志而确立价值目标,自我才能真正由迎合于外,转向挺立自我,而为己、的过程亦可由此获得内在的依归。 志与己的如上关系,决定了若无必为圣人之志向,则往往难以有为己的切实功夫。立志(价值目标的确立)既构成了为己功夫具体落实的基本保证,又为以自我认同(成己)提供了根据。自我在世,总是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共在,也往往易导致个体的消失,如果个体在与人共存中完全随波逐流,一味迎合与“己”相对的人,那么,他常常便会丧失内在的自我。与之相对,立志意味着唤醒自我,超越世俗。通过立志以超越世俗,体现了内在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的外在形式,
28、即是所谓豪杰。豪杰的人格的独立性,使他不管处于何种境地,依然保持真诚的德性和内在的操守。 卓然不变的豪杰之士往往带有某种狂者气象,故又称狂者。狂者以真为尚,自信本心。没有任何矫饰,亦不为外在的毁誉所左右,他不仅拒绝沉沦世俗,而且敢于向世俗挑战:“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这种狂者(大丈夫)作为独立的人格形象,已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当然,狂者或豪杰并不是终极意义上的人格境界,志所指向的终极目标是圣而非狂。不过,狂者气象虽然非成己过程的终点,但却可以成为走向内圣之境的中介。自我面对世俗社会,狂者的特点在于身处此境,仍然以崇高的志向自洁其身,不为世俗所同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狂者不断的迈向了
29、圣人之境,对狂者之镜的如上提升,同时亦蕴含着对个体自主品格的注重:卓然自立构成了成圣的内在环节。 超越世俗,自主自立的前提是确认自我,离开此自我,成已的过程必然是无根的。圣人的境界并不是出于外在强加,也非形成于忘己逐物的过程,它更多地与内在潜能的展开过程相联系。 豪杰气概和狂者胸怀着重从个体存在与世俗世界的关系上挺立自我。各人皆有成圣的根据,但其才质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人要随才成就。”才质不同,成圣的方式、途径亦往往各异。 与成己方式的多样性相一致的,是人格模式的多样性。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格模式很难整齐划一。走向共同的自圣之境与成就多样的个体人格,并不矛盾。 自我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人格境界
30、,它总是具体化于现实的生命存在。自我身处社会之中,总是面临各种道德责任和义务,但不能因此而无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尽道德义务不应导向否定个体的生命存在。这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巧妙地解决了理性本质与生命存在的紧张关系。根据段内容,分析豪杰如何成为圣人。(4分)【答案】豪杰要成圣人,首先要超越世俗人格独立;不管处于何种境地,永葆真诚德性和内在操守。(2分)其次,要确认并挺立自我,发展内在潜能;根据自身才质,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2分)例3完成练习。(中等) 在2019年7月6日召开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建造于约公元前3300-23
31、00年间,距今五千年左右。除了世界遗产的光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令人振奋的另一层意义是,中国五千年前文明史终于得到国际承认。 良渚申遗成功的意义,第一是古城,这个良渚王城,是中国文化的早期中心,第二是神话,形成了神话叙事的核心话语系统。良渚文化的价值最高的是早期神话,因为王城废弃了,神话流传下来。所以神话远比王城重要。良渚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玉器物象和祭祀遗址中,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物象叙事,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神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与统一性。 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在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
32、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文化认同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文化的认同、至上神灵的认同。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其实有文字记载的不过三千多年,之前还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如何确认?“神话”是重要的确认方式,这里的“神话”当然不是语言的传说,而是 。 神话流传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用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神话,如大家熟悉的“盘古开天地”、“女锅造人”等神话传说,既有古老的典籍文字记载,也有民间口头传承,我们称为神话的语言叙事;第二种是和信仰结合,比如祭祀仪式、以仪式演述故事,比如端午竞渡,这些行为传述着古老神话,我们叫神话的行为叙事;第三种是和物质形式和图像景观结合起来的叙事,如特定的器物、塑像、绘
33、画,以及建筑等,我们叫神话的物象叙事。 良渚文化时期还没有文字,无法靠语言记录,古老的祭祀仪式现在也无法完全重视,其文化特质主要只能通过墓葬文物来推断,那么最为重要的,就是物质图像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神话故事。 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璧、玉琼等等,都是重要的礼器,这些玉器对稍晚的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玉文化的传统一直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周札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也就是说用璧祭天,用琮祭地。两千年前的文字记载,与五千年前的考古文物契合一致。天地神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创世神话,良渚王城考古遗址成为中国最高王权掌握主流信仰神话的有力证
34、据,是成熟的中华文明精神体现,具有文化源头的深刻意义。 良渚文化出土的“十二节玉琮”,是关于天地自然崇拜的礼器,内圆外方的形制,暗合“天圆地方”的神话观,十二节和天文历法上的十二个月应该有关联,是古人对天地日月的时间记录。天圆地方的观念,这和后来中华文化的天地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良渚文化最重要的遗产是它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基础。“天圆地方”的概念从良渚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清代天坛、社稷坛,以及现代的中华世圮坛,有一条清晰的传承线索。五千年的不间断的中华文明,良渚文化就是源头的直观呈现。 良渚文化时期,龙凤两大文化文汇,也是中国创世神话发展的大事。上海福泉山的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龙纹,成为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