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 10 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WORD版含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WORD版含解析
- 资源描述:
-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及价值。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主题及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中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德育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尊重生命,培养爱国情感。2了解历史,珍惜和平。【教学重难点】对不合理内容的分析,对作者蕴含文中的思考的理解。【教学方法】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2联想拓展法。【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
2、欣赏能力,对“二战”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奥斯维辛”很陌生。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非常必要。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对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进行突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闻史上的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二、找出文中不合常理的地方。1.这是一篇新闻,可是标题却说没有什么新闻,这是很矛盾,不合常理的。课文中像这样不合常理的地方还有很多。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文章,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和标题一样不合常理。2.学生分享找到的不合理之处。(能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的,则让学生直接解决)
3、明确:(1)为什么这里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可作者认为这里是可怕的,这里不该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的嬉笑。(板书:美与不美)(2)为什么这里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可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布热金卡。(板书:来与不来)(3)为什么奥斯维辛解放那么久了,作者现在才来写,他还有什么新闻可写?(板书:有与没有)(4)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供报到的新闻,那么他到底要不要写?(板书:写与不写)(5)为什么在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有雏菊花在怒放?(板书:废墟不废)(6)明明参观者是来参观的,应该是要看更过的东西,可是为什么参观者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板书:看与不看)(
4、7)在如此恐怖的集中营里,大家的表情是木然的,可是一个女孩却在微笑?(板书:笑与不笑)(8)参观者跪下,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可为什么作者却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祷告与否)大家找的内容其实就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阅读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时,可以有意识去的寻找矛盾的,有悖常理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就是我们解读文章的钥匙。3. 小结:首先文章从标题开始就是矛盾的。标题里作者告诉我们这里没有新闻,那就说这里没有什么可看的了,可这一篇新闻稿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第二,今天的这里是一个温馨宁和的地方,可是作者却说这里不该有阳光,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儿童嬉戏,这种感受也特别奇怪。第三,这是14年
5、前的陈迹了,奥斯维辛现在已经是一座博物馆了,这么长的时间里,好多人都介绍过这里了。我们可以从哪些人口中了解当年的情形呢?(课文第五段)那么多人都已经说过写过了,他来到这里还要不要写?第四,作者写了参观者的感受,他们到底想不想看那些东西,可不可以祷告,在那些表情木然的照片中居然看到了一个女子微笑的照片,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废墟上有一朵小雏菊在怒放。可以说整篇文章中处处充满着矛盾。刚才可以解决的是这个问题:写与不写,来与不来。剩下的就是我们要集中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以及他这篇看上去没有价值的新闻稿,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呢?三、对不合理的地方做出合理的解释。1
6、理清文章思路。走近(13段)背景(46段)参观(714段)走出(15段)(板书)2关于“有与没有”的解释。(1)奥斯维辛有没有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杀人工厂,很多人做过报道记述,那么十四年后作者来到这里还会去写这些事么?明确:不会!他不会再告诉我们约有110万多人在这里营被杀害,营内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要焚尸10万具;也不会告诉我们苏联红军解放这里时,发现了1.4万条人的头发编制成的毛毯,用死去的人的脂肪做成的 ,用有纹身的人的皮肤做成的灯罩。(2)那么他来这里写参观者什么样的反应?通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恐怖(板书)! 参观者表情茫然、惊惧万分、长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不由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173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