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复活教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新教材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复活 教案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 资源描述:
-
1、第8课 复活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整部小说,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文所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复活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解读,进一步认识复活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故事情节、人
2、物的性格特点。难点:鉴赏人物语言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 二、写作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
3、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三、作者介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5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
4、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
5、(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四、题目解说本文节选自复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草婴译。这里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5段):写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第二部分(16-70段):写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
6、的交流,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第三部分(71-78段):写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六、全文分析1、简述文中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明确: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可玛丝洛娃一开始并没有认出他,后来看到他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觉得很惊奇。聂赫留朵夫向她问起孩子,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用简短愤恨的话对答,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微笑着向他要了十卢布。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怒。2、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确: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
7、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
8、性”。3、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明确: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
9、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4、“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明确: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183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