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1)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湖南省 长沙 市长 中学 语文 模拟 试卷 答案
- 资源描述:
-
1、长郡中学2023届模拟试卷(一)语文参考答案1B(“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所以“菊花”是物象而不是意象。)2C(“否则象就美学目标”错误,强加因果,前者是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言的,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前者是从理解的角度来讲是“得意”,后者是从表达的角度讲是“尽意”。所以前面的“言”“象”可抛弃,后面的则不行。)3A(意象“春心”属于文中所说的“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其他三个选项中的“大如席”“三万里”“五千仞”“兼天涌”则属于“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4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1分)首先由人间词话中的“境界”引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话题。(1分)然后
2、围绕物象与意象的关系,分别论证了物象是意象的基础、同一物象可构成不同的意象和意象的构成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1分)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物象与意象的关系。(1分)【解析】材料一共八段,第一段作者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引出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话题,“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找出一种更基本的艺术范畴,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艺术规律呢?我摸索的结果,是找到了“意象”。接着,在二至七段,作者重点分析了物象和意象的关系,作者提出“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
3、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等观点,主要是围绕物象和意象的关系,分别论证了物象是意象的基础,同一物象可构成不同的意象和意象的构成方式三部分内容。其中作者还举出了一些例子,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最后,作者作了简短的总结,“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再次强调物象与意象的关系。5国破家亡,旧朝覆灭,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具有效忠故国、宁死不降之“意”;(1分)只在深秋
4、开放,不与百花争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随时媚俗之“象”;(1分)诗歌将菊的自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言简意赅地刻画出菊花的独特形象,“言”的形式和菊花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忠君爱国之“意”。(2分)【解析】“意是表达的对象”,可见“意”是作者的某种认知或者思想情感;“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可见“象”是作者借助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自然物象;而“言是象的媒介”,可见“言”是描述“象”的语言、方式等。分析寒菊的“意”。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诗人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宁可枝头抱
5、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据此可知诗歌表达了国破家亡,旧朝覆灭,诗人坚守高尚节操,具有效忠故国、宁死不降之“意”。再看“象”。诗中描写了菊花,“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可见诗歌描写了只在深秋开放,不与百花争春,菊花具有傲骨凌霜、不随时媚俗之“象”。最后分析“言”。这首咏物诗,状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语言简洁质朴,言简意赅地刻画出菊花的独特形象;同时诗歌将菊的自
6、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言”的形式和菊花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忠君爱国之“意”。6C(句中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7D(文本一中诸葛亮之妻黄月英的“取丑名和“用发明创造惠民”的传说“与主题无关错误,这也是古隆中“智慧之光”的重要内容;文本二“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中“可有可无”实指“看似无关,实际有关,且拓展了文章的思想内容”。)8因为这是作者对隆中和卧龙镇的美好前景的展望
7、,所以是“猜想”。隆中和卧龙镇人渴求智慧、积累智慧、施展智慧,定能创造新时代的辉煌。(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古隆中的呈现都出于作者的观察感受,真实动人。语言平易,较少辞藻的堆砌,不饰浮华却引人入胜。所写诸葛亮生活小事,如叙家常,颇有趣味。(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这是一道文章评论题。先要对文本二进行研读,看看贾平凹先生对当今散文的看法是什么。总结起来,贾平凹的观点有三:一是思想内容,散文要有真情;二是语言风格,语言不必有诗意的浮华,平白如话一样可以,或许其更真实些、自然些;三是要有趣味,要会说些闲话。由这一评论,我们可以想想烟雨古隆中,是不是够真情?怎么
8、个真情法?得出:古隆中的呈现都出于作者的观察感受,真实动人。语言风格是不是平白如话?得出:语言平易,较少辞藻的堆砌,不饰浮华却引人入胜。是不是读来有趣,是不是说了些闲话?得出:所写诸葛亮生活小事,如叙家常,颇有趣味。10DMU(句意: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却不说,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辽东战事失败。“太宗末年”表时间,单独成句;“而”连接“知此意”和“不言”,表转折,“不言”后断句;“得失”做“知”的宾语,其后断句。)(每处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11C(C项,文中“或区区之小让”中的“区区”意为“不重要”,形容微不足道。“何乃太区区”中的“区区”意思是“
9、愚拙”。句意:成就不重要的小小谦让的名声。你怎么这样狭隘固执。B项,“以其书可见”中的“以”是连词,译为“因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是介词,译为“拿、用”。D项,“非其史之遗”中的“遗”指遗漏,与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指“丢弃、遗弃”意思不同。)12D(“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错误。结合“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可知,后人知晓他们的直言进谏、贤能和杰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被保存了下来。)13(1)伊尹、周公恳切地劝谏自己的国君,他们的言辞极其深刻,并且当时的事情又非常紧迫
10、。(“切”,恳切;“至”,极其;“迫”,紧迫。每点1分,句意1分)(2)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是这几个国君在后代更加暴露他们的罪恶的原由啊。(“乃”,是;“益”,更加;“于后世”,状语后置。每点1分,句意1分)14唐太宗善于纳谏,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有魏郑公这些人敢于进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结合“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可知,唐太宗善于纳谏,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结合“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可知,有魏郑公这些人
11、敢于进谏。)15A(“画作对形的描摹应当具有如邻家儿童般纯朴的特点”理解错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说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其见识就像邻家儿童一样肤浅、幼稚。)16(1)律(画法):不能片面追求形似,而要注重神韵(1分);追求清新、自然。(1分)(2)“疏淡含精匀”表明妙在用笔不多,着色清淡,精巧匀称。吻合追求清新、自然的画法要求。(2分)用“一点红”“寄无边春”,表明妙在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做到了以少胜多,意在画外。吻合追求意境、神韵,不片面追求形似的画法要求。(2分)【解析】对于苏轼推崇的“画法”有怎样的内涵,可以从诗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一句可知,苏轼认为,如果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