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新学习单教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部编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四 单元 古诗 三首新 学习 教案
- 资源描述:
-
1、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责任”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4篇课文。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的边塞风光图、遗民思国图和惊喜返乡图;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主席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清贫叙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目标古诗三首31. 认识28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35个字,会写28
2、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 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4. 能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青山处处埋忠骨2军神2清贫1习作21. 能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2. 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语文园地21. 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2. 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3. 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4. 了解
3、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5. 朗读、背诵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9 古诗三首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古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通过课文插图、想象画面、联系写作背景等方式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3课时第1课时 从军行课型:新授执行时间: 月 日执
4、教: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从军行。2.借助注释、插图等方式,理解古诗的意思。3.通过诵读诗句、联系写作背景等方法,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板块一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师: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卢纶的塞下曲,感受到了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豪迈壮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边塞诗,请大家齐读诗题从军行。(师板书诗题“从军行”,生齐读。)师:读懂题目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结合注释,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生:我结合注释知道,“从军行”和“塞下曲”一样,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师:看来,学会看注释就能帮助我们解决难题呢。还
5、有同学要补充吗?生:我还知道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师:通过你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从军行是一首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的乐府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从军行是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大家对诗人王昌龄又有哪些了解呢?(出示课前预学单第4题)生:王昌龄(?756?),字少伯,唐代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有“诗家夫子王江宁”和“七绝圣手”之称。生: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的爱国情怀和思念家乡的心情。其诗现存180余首,有集,已佚,全唐诗录为四卷。师:你们真会查资料,了解作者,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古诗有很大的帮助。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前,我们
6、也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在边塞奋勇杀敌的豪迈气概,那么,王昌龄笔下的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一探究竟吧!板块二以读通达,初读全诗师:王昌龄笔下的边塞风光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出示课前预学单第3题,生自读古诗。)师:大家读得都不错,老师想请两个同学来读一读,你们准备好了吗?(指名读古诗)师:他读准确了吗?生:最后一个字“还”在本诗中读hun,表示返回。师:是的,同学们要注意这个字的读音。现在听老师读一遍: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
7、/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课件出示古诗的节奏划分)师: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节奏划分是否正确,不正确的及时改正,然后像老师一样再读一次,读出节奏和韵味。(生齐读古诗)板块三明晰词句,通晓诗意师:同学们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古诗的节奏,真棒!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理解古诗大意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呢?生:可以结合注释、书中的插图来理解古诗大意。生:还可以通过想象画面、结合写作背景、作者信息等来理解古诗大意。师:看来,你们知道不少学习古诗的技巧呢!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后就想想这句诗
8、的意思,读完一首后就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可以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学生默读古诗,理解诗意;教师巡视指导。)师:结合注释和插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这首诗的大意。我们先来看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从军行前两句)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出示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指名回答。)活动一:从军行的前两句诗通过哪些景物勾勒出了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_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生:这两句诗描写了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师:请大家看这幅插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
9、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生: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而且当时青海湖上乌云密布,显得雪山就更加“暗”了。师:人的心情会映照在景物上,就如杜甫在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而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两句诗,你们对“暗”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生:当时,戍边将士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一个“暗”字也衬托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师:是的,“暗”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请把你们的感受融入诗句中,再读一次。(生齐读前两句)师:这两句诗写的是边塞的风景,是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板书:环境孤独)大家课前查阅
10、了资料,请结合资料,补充你们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生:诗中提到的青海和玉门关,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时西边、北边的强敌分别是吐蕃和突厥。“青海”一带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出了戍边将士在“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情形。师:是啊,战士们在边塞面临强劲的敌人。请大家看课本上关于玉门关的注释以及这张玉门关的图片,进一步感受边塞环境的荒凉、萧索。(课件出示玉门关图片,板书:荒凉)生:看了这些资料和图片,我觉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太艰苦了,他们真令人敬佩。师:现在,请大家结合注释、插图及补充的相关资料,小组内交流前两句诗的意思。(学生小组内
11、交流诗意,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小组派代表来分享这两句诗的诗意。生: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淡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师:你真会学习古诗呀。请大家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读这两句,感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的艰苦。(生齐读前两句诗)师: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如此艰苦,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着怎样的表现呢?让我们去一探究竟吧。请大家用刚刚的学习方法,先自主理解第三、四句的诗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诗意,最后小组派代表分享学习成果。(生小组内讨论)师:看大家讨论得如此热烈,请你们来分享一下第三、四句的诗意吧。生:我们小组是通过诗中的关键词来理解诗意的:“黄
12、沙”说明了当时环境艰苦;“百战”说明战斗频繁;“穿金甲”交代了时间漫长;“终不还”表明了将士们破敌的坚定之志。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将士们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但他们依然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师相机板书:战争艰苦残酷)师:你们知道“楼兰”是哪里吗?生:“楼兰”是西域古国名,在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师:没错。这里“破楼兰”运用了典故。(生默读“资料链接”)资料链接:根据汉书记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斩杀了楼兰王。古诗中常用“楼兰”代指边境敌人,用“破(斩)楼兰”代指建功立业。师: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破,真是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们身上的盔甲怎么会被磨
13、破呢?生:说明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师:盔甲破了又何妨,环境艰苦又何妨,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豪情都融入这两句诗里了。请你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生读)师:从“终不还”这一豪言壮语之中,你体会到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生: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决心,一颗报效祖国、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师:(板书:终不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生齐读)活动二:朗读从军行后两句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读这两句诗,我们仿佛能看到戍边将士_驰骋沙场奋勇杀敌_的画面,仿佛能听到_兵器相接、战马嘶鸣_的声音。
14、2.这两句诗最合适的朗读语气是( C )。A.自在轻快B.温柔平和C.激昂有力D.悲伤不已师:读这两句诗,我们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生:读这两句诗,我们仿佛能看到戍边将士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画面,仿佛能听到兵器相接、战马嘶鸣的声音。师:结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这两句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生:应该读出激昂有力的语气。师:请你们再次齐读这两句诗,用激昂有力的语气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生齐读)师: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板块四诵读古诗,领悟诗情师:理解了诗意,体会了情感,请
15、你们再来诵读一下这首古诗吧。(生齐读)师:“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铮铮誓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生:他们思念亲人,也想早日回家,但保卫国家比这些更重要。师:是啊,家乡的亲人也思念着他们!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生: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地呼唤父亲回家陪他们玩耍,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请你们代替戍边将士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亲人为什么“终不还”。(学生写信)师: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所写的书信,评选最动人书信。(生小组内交流,展示评选结果,师相机指导。)
16、师: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就是唐朝的边塞诗的特点。现在,请大家将从军行背诵并默写下来。(出示第1课时课末固学单,生默写。)师: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搜集一些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并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之气。(出示第1课时课后拓学单)1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先自主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然后结合朗读
17、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最后背诵古诗。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时才能声情并茂,打动人心,如前两句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读出荒凉、孤独的感觉;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们的气势和豪情。设计意图:从学过的塞下曲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而后理解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生活的乐府诗,为后面理解古诗诗意作铺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自主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补充资料等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同时,在自主学习的基
18、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想象诗境,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古诗的意境。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感悟诗情。通过想象以及给家乡的亲人写信,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让学生读一读王昌龄的另外6首边塞诗,感受盛唐边塞诗的豪迈,升华学生对边塞诗的理解。第2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型:新授执行时间: 月 日执教: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3.通过课文插图、想象画面、联系背景等方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板块一了解诗人,解读诗题师:在战火纷飞的
19、南宋时期,无数仁人志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之情,诗人陆游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中。请大家齐读诗题。(师板书诗题,生齐读。)师:课前大家查阅了陆游的相关资料,请大家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陆游。(出示课前预学单第4题)生: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生:陆游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国诗人。他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陆游在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的事情,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今天要学习的
20、这首诗又体现了陆游什么样的心情呢?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诗题,该怎么读呢?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师:借助题目可以预测诗的内容,这是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秋夜”指秋天夜里,“将晓”是什么意思?生:“晓”是“天亮”的意思,“将晓”就是“天快要亮了”。师:“出篱门”就是走出篱笆门的意思,“有感”指有所感慨。整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连起来说说?生:秋天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心中一定也和老师一样充满疑惑: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床推门而出呢?在凉风习习的秋夜,诗人有些什么感慨呢?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来读一读古诗吧。(生自由读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春二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2检测卷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