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复习】专题 05古诗文和日积月累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期末专项复习
- 资源描述:
-
1、【期末专项】专题05 古诗文和日积月累一、古诗文盘点。第12课 古诗三首(必背)示儿 (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题临安邸 (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第21课 古诗词三首(必背)山居秋暝 (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枫桥夜泊 (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
2、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第25课 古人谈读书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二、日积月累盘点。语文园地一蝉 (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语文园地二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3、葛洪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语文园地三乞巧 (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语文园地四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语文园地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语文园地七渔歌子 (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
4、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语文园地八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三、回忆古诗文,按原文填空。1.居高声自远, 。2. ,直把杭州作汴州。3.故今日之责任, , 。4.学如不及, 。5.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6.风一更,雪一更, , 。7.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 ,决不能记, 。8.读书“三到”包括 、 、 。不要读死书,要多积累、多思考、多探索,正如朱熹所说“ ”。9.“默而识之, , 。”句中的“识”应读 ,是 的意思。四、古诗内容回顾。1.示儿的作
5、者是 代诗人 ,字 ,号 。这首诗是 ,表达了 。2.题临安邸的作者是 代诗人 ,字 。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 的诗。全诗讽刺了 。3.己亥杂诗作者是 代诗人 ,诗人批判了 ,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 。4.山居秋暝的作者是 代诗人 ,有“ ”之称。诗歌通过描写 ,表达了诗人 。5.枫桥夜泊的作者是 代诗人 。是一首 。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 ,描绘了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 的思想感情。6.长相思的作者是 代词人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 之情。7.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主要记录了古人有关 、 的言论。第一则选自论语,是 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6、三句话;第二则是朱熹的学习方法,告诉我们读书要 、 、 。五、回忆古诗并填空。古诗作者朝代表达的思想感情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六、把相关古诗词、作者及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连线。示儿 王维 喜归自然的隐居者山居秋暝 陆游 孤独忧愁的游子枫桥夜泊 张志和 国家至上的爱国者渔歌子 张继 自由快乐的渔翁七、品读诗词,完成练习。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乃翁: (2)诗意: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醉: 。 直: 。(2)诗意: 。(3)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A.“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B.“醉”字把“游人们”醉生梦死的精
7、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C.“熏”字暗示了歌舞场面的庞大和热闹,表达了当朝的国力强盛之态D.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统治者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慨之情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1)重: 。 抖擞: 。拘: 。(2)这两句话出自 代诗人的 表现了诗人渴望 ,出现一个 的愿望。诗意: 。4.河出伏流,一泻汪洋。(1)河: 。(2)意思: ,象征着 。5.干将发硎,有作其芒。(1)干将: 。 硎: 。(2)意思: ,象征着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 。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 。8.“读书有三
8、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是宋代 的读书心得,对我们读书有着积极的 ,为我们读书提供了很好的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敏: 。(2)译文: 。八、根据情境写诗词警句。1.爱国是古诗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在陆游的诗中,爱国是“ , ”,死后也不忘祖国统一;而在林升的诗中,是对当时统治者“ , ”的质问;在龚自珍的诗中,是对统治者“ , ”的真诚劝告。2.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大部分同学还是学习倦怠,上课无精打采,老师就语重心长地念着岳飞的名句“ , ,空悲切”来教育我们。3.每当我吃饭不小心将饭菜撒到桌子上时,爸爸一定会用朱用纯的名句教育我:一粥一饭, ;半丝半缕, 。4.无
9、论是学习还是做事,我们都应该谨记:“ , ,是知也。”5.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葛洪提醒我们“ ,不弃功于寸阴”;毛主席则教导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迎接挑战:“一万年太久, 。”6.读书,真的很重要。正如苏轼所说“ ,熟读深思子自知”,也如论语中所言“吾尝 , ,以思,无益, ”。读书也有方法,如朱熹所说“读书有三到,谓 、 、 ”。7.我们从小要养成好习惯。一是要珍惜时间,陶渊明曾说过:“盛年 , 。”二是要勤勉、节俭,尚书中说:“ , 。”三是要有好的读书习惯,冰心曾用“ , , ”九个字指导我们读书。九、选择正确的答案。1.对下面诗句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节日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10、)。A.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节)B.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人。(中秋节)D.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B.“但悲不见九州同”与“九州生气恃风雷”中的“九州”指的都是中国。C.示儿和题临安邸都讽刺了那些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南宋统治者。D.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三首诗的题目依次提到了人物、地点和时间。3.下列关于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B.长相思中,“
11、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点明了行军的方向。C.山居秋暝的“暝”是指深夜。D.(蝉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虞世南,诗人借助对蝉的描写,表达了自已对洁清远的品行和志趣的赞赏。4.回顾少年中国说(节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自然段都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朗读时要读出自豪之情。B.“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既写出了时间之长,也写出了空间之广。C.第二自然段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把文章的情感推向高潮。D.“少年中国”的含义是期盼中国能具备少年所代表的希望和活力。5.下列诗句名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但悲不见九州同 九州生气恃风雷B.王师北定中原日 南望王师又一年C.直把杭
12、州作汴州 飞流直下三千尺D.西湖歌舞几时休 物是人非事事休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鹰隼(一种凶猛的鸟)试翼,风尘吸张(一张一合)B.天戴其苍,地履(鞋子)其黄C.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D.干将(古代宝剑名)发硎(磨刀石),有作其芒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的“故”意思相同的是( )A.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B.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他在课堂上常常明知故问,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C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D.学习不能学了新的就忘了旧的,要时常复习,温故知新,才会真的进步。8.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爱国”这一主题的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