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精品课件附录16.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人教版 精品 课件 附录 16
- 资源描述:
-
1、附录16 散文阅读一、关于散文方面的知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对散文的考查已成为近几年高考阅读的常见题目。(一)散文的分类1.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比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需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
2、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2.咏物散文。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借物抒情、借物明理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明理是借某物与某人某事的相关联系,来抒发对某人某事的感情,来揭示一种道理。阅读这类散文,要注意去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这样,才能
3、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3.写景散文。阅读写景散文,一要注意把握景物的特征和色调。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主要描绘的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色”,其色调是蓊郁的、朦胧的、渺茫的,这种景色,这种色调,就印上了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沉沉的孤独而苦闷的心绪。二要注意写作的顺序。写景散文,其写作顺序多为时间和空间,从时空的变化可看出散文的行文脉络。三要注意观察点与被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观察点与被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均无变化;有一方发生了变化;双方均在变化。明晰这些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散文的写法及行文的层次关系。4抒情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
4、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5.议论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二)散文的特点1.真取材于真人真事,抒写真情实感,决不仰仗虚构
5、,这是散文的首要特点,也是和小说、戏剧的首要区别。取材于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散文,如挥手之间藤野先生等,不但整体上不能仰仗虚构,就连细枝末节上的失实,也是不允许的。一般题材的散文,则可以允许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作局部细节的艺术加工。2.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是作者感情的产物,注重表现真实的生活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是散文的又一显著特点,只有写真情实感的散文,才能真正征服读者的心。3.小篇幅短小而情长意远,是散文可贵的优点。如白杨礼赞济南的冬天不过千字左右,虽然短小,却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使读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4.散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然和人生是散文写作取之不尽的
6、源泉,大到茫茫宇宙,小至花鸟草虫。重大的历史变革,叱咤风云的领袖伟人,以至日常琐事、平凡百姓,都可以作为散文的写作对象。散文的形式自由,除一般的常用形式外,还可用书信体、日记体等。散文的表现方法多样,可叙述,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并且多用想象和联想,当然,散文广泛的取材、自由的形式、多样的方法,都要始终围绕表达一个明确而集中的主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的“神”,要神聚,“形散神不散”就指此。散文中各种题材靠主题来凝聚,靠线索来贯穿。5.美散文被称为美文,以绘画的眼光和技法写景状物,构架生活,富有诗情画意;散文语言骈散兼用,长短结合,有自然、和谐的旋律之美:散文以绘画美、音乐美、诗意美、品质美
7、使读者愉悦、陶醉。(三)散文常用的线索1.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2.事物线索。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言志的散文就是以物为线索的。3.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把活动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4.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5.景物线索。通过景
8、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6.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四)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散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和说明。就表达方式来讲,散文用得最多的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1.叙述。叙述是散文最重要的表达手段,因为无论什么形式的散文,都要以事或以景、以物见意。材料的叙述顺序,关系到表意的效果。2.描写。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但一篇散文,如果不加以区别,处处都展开描写,形象反而就模糊了,因此,描写又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的内容,最能烘托
9、作品情境的内容。3.抒情和议论。在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述对象的见解和感情,常常直接以抒情或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阅读散文,把握住了抒情和议论也就把握住了材料的精神,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如果说记叙是散文的形,抒情和议论则起着点“神”的作用,抓住了抒情和议论,对散文也说“意领神会”了。(五)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技巧1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2.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3.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
10、要出现的人物或事物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4.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铺垫也叫“陪衬”。5.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多方面地浓墨重彩地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6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7.想象。它是人们在头脑里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8.联想
11、。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联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心理活动。联想的类型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接近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一事物的一种联想。类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而产生的一种联想。对比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想。因果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想。二、鉴赏散文的思路和方法(一)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思路综观近几年高考,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三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四是理解文章的主旨。1.如何“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在原文寻找关键信
12、息。具体步骤如下: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2)答案表述的原则: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是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从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