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 课时作业本(第130练)(含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届高考语文 课时作业本第130练含解析 2022 高考 语文 课时 作业本 130 解析
- 资源描述:
-
1、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130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年少时读水浒传,总觉得林冲是一个 的人。他有英雄之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英雄之志, 走投无路之时,仍说出了“他日若得志,威镇泰山东”的豪言壮语。但他却没有英雄之实。面对高衙内对妻子的欺辱,他本准备举起拳头打过去,但一看是上司的儿子,便“先自手软了”。不但自己不敢打,甚至还阻拦鲁智深教训高衙内,他给出的理由是:“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次。”林冲之所以这样“怂”,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一旦自己忍不住下手,就会惹恼上司,轻则连累了妻子,重则丢掉工作,更会性命不保。但 并不
2、能使林冲摆脱困境,陆谦和高衙内的步步紧逼、层层设计, 把他逼向了万丈深渊。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险野猪林林冲走的每一步,都是身不由己,一忍再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盛名难副 即使 委曲求全 终究B名不副实 尽管 委曲求全 终于C名不副实 即使 逆来顺受 终究D盛名难副 尽管 逆来顺受 终于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万一自己忍不住下手,就会惹恼上司,轻则连累了妻子,重则丢掉工作,更会性命不保。B一旦自己忍不住下手,惹恼上司,轻则丢掉工作,重则
3、连累了妻子,更会性命不保。C自己一旦忍不住下手,就会惹恼上司,轻则丢掉工作,重则性命不保,更会连累了妻子。D自己万一忍不住下手,惹恼上司,轻则丢掉工作,重则性命不保,更会连累了妻子。3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所用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周恩来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B他低着脑袋说:“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C我觉得好像有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D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兴趣班也有了鄙视链
4、,现如今部分家长为孩子挑选兴趣班时, ,而是专挑冷门、昂贵的课程。所谓兴趣班,原本是孩子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的课外培训,一切应该以兴趣为基础。如果 ,兴趣培养也就变了味。兴趣班“鄙视链”的产生, 。成年人的世界中充满了攀比,现实生活中围绕职业、收入、生活条件等也产生了各种“鄙视链”。 5下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邮票,请指出它的主要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5分)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 15题。东岗晚步【宋】李弥逊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问
5、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注】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起句点明“东岗晚步”,次句紧接着描绘出一幅清闲而充满生机的图景。B“从牛行”写出了诗人因谷深道狭,只能小心翼翼跟在牛后面缓缓前行的怵惕之状。C诗人登台四望,觉得柄鸟的树梢都在脚下,“出鸟柄”写出了登高的旷远怀抱。D.“行人问路”“渡者唤船”两个面面带着浓浓的村野田园情调,色调鲜艳,充满诗情。7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
6、、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赤壁赋苏轼以“ ”一句写战船之多,以“ ”写旗帜之多,表现曹操军队军容之盛。(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峰之高与松之奇。(3)陋室铭中“ , ”两句,表现了刘禹锡摆脱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后的欣喜之情。【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我只欠母亲赵鑫珊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敢有奢望。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是我平
7、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着决定命运的信件。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中国章回体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母亲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
8、什么哭。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母亲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太少且太短。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
9、,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10、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我刚四岁,母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才知道。
11、母亲说:“你为娘争了口气!”离开家乡的前一夜,母亲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和向往。B.“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与儿子聚少离多的日子。C.散文用华丽绚烂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饱含深情的儿子对母亲忏悔
12、式的追忆。D.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我”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2、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6分) 3、文章开头“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5分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崔林字德儒,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太祖定冀州,召除邬长,贫无车马,单步之官。太祖征壶关,问长吏德政最者,并州刺史张陟以林对,于是擢为冀州主簿,徙署别驾、丞相掾属。魏国既建,稍迁御史中丞。文帝践阼,拜尚书,出为幽州刺史。北中郎将吴质统河北军事,涿郡太守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