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件:2.6辛弃疾词两首44张(人教新课标必修4).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2015 学年 高中语文 同步 课件 2.6 辛弃疾词两首 44 新课 必修
- 资源描述:
-
1、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zhncnznjkuixixwnbxin语气副词,反而,难道动词,回头看,回头动词,看动词,探问,拜访动词,考虑连词,表轻微转折动词,离开动词,距离动词,表趋势形容词,过去的动词,聚会动词,领会动词,恰逢动词,远看名词,农历的每月十五名词,名望,声望动词,盼望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作动词,看,眺望名词作动词,吃饭名词作状语,像海螺形状的秋风。雄才大略。有人说。五、文言句式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六、名句积累1楚天千里清秋,。2遥岑远目,。3把吴钩看了,。4倩何人唤取,?5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
2、处。,。6元嘉草草,。7凭谁问:,?水随天去秋无际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作者简介热血丹心的英雄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他本人也遭到主和派的打压,曾长期落职闲居。晚年时,韩侂胄当政,辛弃疾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
3、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血丹心,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二、写作背景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壮志难酬写华章此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时,辛弃疾自江北率领人马回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与不平。十几年来,眼看岁月流逝,壮志难酬。因此,当他登上建康赏心亭远眺时,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郁积在胸中的牢骚和苦闷一吐为快,于是成就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慷慨激昂的抒情词。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登山则情满于山此词写于1205年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时年66岁。当
4、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准备北伐。辛弃疾支持北伐,但认为要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否则很有可能重蹈失败的覆辙。然而韩侂胄不仅不接受辛弃疾的建议,反而对他产生疑忌,后来北伐失败,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辛弃疾从青年时代起就坚决主张抗金,一直坚持了43年,如今大好形势将被断送,恢复中原的理想依然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登上北固亭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京口名楼,远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抚今追昔,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词。三、相关知识词 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便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
5、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有几个名称。1有的词牌是乐曲的名称。2有的词牌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3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的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猝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结构图解:1解读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的关键是理解“无人会,登
6、临意”句。词人登建康赏心亭的“意”是什么?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探究:作者的“登临意”即赴前线杀敌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为了表达这种“登临意”,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有:2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上片借景抒情,其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探究:写到了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1)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的负担。(2)“落日”本是自
7、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3)“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4)“游子”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做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成了游子,内心的酸楚可想而知。3请找出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下片的主要用典,并分析其作用。探究:典故人物作用“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晋人张翰)借张翰来自比,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
8、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陈登、许汜、刘备 表达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东晋大将军桓温 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探究:词的上片怀念了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表现了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同时借赞扬孙权、刘裕来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了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词的下片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屈辱求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之情。这首词借古讽今,用历史故
9、事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谴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恢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则是自己内心爱国热忱的独白。5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探究:(1)用古代英雄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2)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
10、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4)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6(开放探究)有人说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句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你的看法是怎样的?观点一:最后一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已年过花甲,但壮志未减,雄心犹在的豪迈气概。观点二:最后一句话蕴含的是悲情怨语。“凭谁问”三字抒发了作者想到赵国有用廉颇之意,还派人去探问,而朝廷却无重用自己之心,更无探问之人,只得坐视髀肉复生,空有报国之志的悲愤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979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