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 2015 高考 语文 基础知识 复习 讲课 专题 十七 古代 诗歌 鉴赏
- 资源描述:
-
1、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考点透视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时间诗题作者体裁题材考点题量分值2013鹧鸪天(宋)张炎词写景抒情鉴赏表达技巧赏析思想内容272012余杭四月(元)白珽
2、五律写景抒情鉴赏表达技巧赏析思想内容272011减字木兰花(宋)苏轼词写景抒情鉴赏语言赏析思想内容27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2010望江东(宋)黄庭坚词写景抒情鉴赏语言鉴赏表达技巧272009月(唐)杜甫七律咏物赏析思想内容鉴赏语言272008木芙蓉窗前木芙蓉(宋)吕本中(宋)范成大七绝咏物鉴赏形象鉴赏修辞272007溪亭(宋)林景熙古体诗写景抒情鉴赏意象鉴赏语言26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例1】(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 鸪 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
3、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名题导练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_(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_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解析: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对重要词句的理解。(1)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2)解题要结合前句“夜来折得江头柳”,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而远在异乡折柳,更添愁绪。答案:(1)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
4、、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使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2)修禊的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诗人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借题发挥:表达技巧题一般先要指出所采用的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所描写的内容,再归纳该表现手法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对重要语句的鉴赏,首先要分析该句的结构和内容,再结合上下文及诗歌主旨理解其含意及作用。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例2】(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余 杭 四 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
5、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注: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和结构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颔联、颈联和尾联由物及人,具体描绘“生意繁”的种种景象。答案: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
6、(生机)。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借题发挥:回答题目,可抓住起总领作用的关键句“一晴生意繁”,根据全诗内容可知“生意”指生机。再分析诗歌的结构、顺序和意象,即可明确“一晴生意繁”体现在诗中的哪些地方了。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望 江 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语言和表
7、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可多元化,这首诗歌中衬托的手法相当明显。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状态。“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借题发挥:在读懂全词的基础上,须抓住关键词并进行联想和想象,感受环境的寂静和人物内心的宁静,可悟其反衬手法之妙。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一、古代诗歌体裁常识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8、。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一)诗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
9、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律诗的格律十分
10、严密,其要求主要有:(1)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2)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10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3)有特定的对仗要求,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
11、律诗相同。具体说来有四种: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1)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这是常式。(2)截取律诗的后半两联,即颈联和尾联,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要求第一联对仗。(3)截取律诗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4)截取律诗前半两联,即首联和颔联,要求后一联对仗。3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方法:(1)看句数。古体诗句数不限;近体诗每首句数有限定,绝句都是4句,律诗都是8句。(2)看字数。古体诗不拘字数,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杂言往往以七言为主,夹杂着三言、五言,也有夹杂四言、六言以至十言不等的;近体诗都为五言或七言。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3)看押韵。古体诗用韵较
12、宽,不受韵书限制,押韵可平可仄,又可换韵;近体诗用韵严格,只用平声韵,不可用仄声韵,更不可换韵。(4)看平仄。古体诗不拘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并一定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七绝、七律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须分明;五绝、五律句中一、三字平仄不论,二、四字平仄要分明。(二)词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约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曲”或“曲子词”等。后依照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乐谱声律节折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自此方与
13、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1)小令,限58字以内。(2)中调,指59字至90字。(3)长调,指91字以上者。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1)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240字。(2)讲究平仄。(3)句式参差不齐。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4)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二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
14、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三)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供歌唱的新诗体,它有一定的乐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调和一定的歌词格式,是按节拍来歌唱的。每曲都有一定的乐谱,即“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曲牌”,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所以一般都在小令或散套的前面写上宫调名、曲牌名,并根据内容定出题目,如越调天净沙秋思、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大类别。小令因其体制短小而得名,又叫“叶儿”,通常指独立的、只有一支曲子的散曲形式。如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予不寄间,妾身难
15、上难。”它跟词中的小令近似,但含义不同。词中的小令是对中长调而言的,指的是篇幅较为短小、曲调比较活泼的词;而曲中的小令则是对成套的曲子而言的,只要是单独的一支曲子,不论长短都叫小令。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它是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组曲。它有头有尾,头一般是一支曲(称为“引曲”),中间部分可以从一支到数十支(称为“正曲”),结尾一般要用“尾声”或“煞调”结束。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就是由八支曲子组成。小令形式短小,常用于写景、抒怀;套曲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术语(一)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