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9

类型2015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ppt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20296
  • 上传时间:2025-11-04
  • 格式:PPT
  • 页数:49
  • 大小:1.12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15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 2015 高考 语文 基础知识 复习 讲课 专题 十七 古代 诗歌 鉴赏
    资源描述:

    1、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考点透视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时间诗题作者体裁题材考点题量分值2013鹧鸪天(宋)张炎词写景抒情鉴赏表达技巧赏析思想内容272012余杭四月(元)白珽

    2、五律写景抒情鉴赏表达技巧赏析思想内容272011减字木兰花(宋)苏轼词写景抒情鉴赏语言赏析思想内容27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2010望江东(宋)黄庭坚词写景抒情鉴赏语言鉴赏表达技巧272009月(唐)杜甫七律咏物赏析思想内容鉴赏语言272008木芙蓉窗前木芙蓉(宋)吕本中(宋)范成大七绝咏物鉴赏形象鉴赏修辞272007溪亭(宋)林景熙古体诗写景抒情鉴赏意象鉴赏语言26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例1】(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 鸪 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

    3、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名题导练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_(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_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解析: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对重要词句的理解。(1)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2)解题要结合前句“夜来折得江头柳”,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而远在异乡折柳,更添愁绪。答案:(1)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

    4、、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使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2)修禊的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诗人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借题发挥:表达技巧题一般先要指出所采用的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所描写的内容,再归纳该表现手法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对重要语句的鉴赏,首先要分析该句的结构和内容,再结合上下文及诗歌主旨理解其含意及作用。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例2】(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余 杭 四 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

    5、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注: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和结构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颔联、颈联和尾联由物及人,具体描绘“生意繁”的种种景象。答案: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

    6、(生机)。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借题发挥:回答题目,可抓住起总领作用的关键句“一晴生意繁”,根据全诗内容可知“生意”指生机。再分析诗歌的结构、顺序和意象,即可明确“一晴生意繁”体现在诗中的哪些地方了。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望 江 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语言和表

    7、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可多元化,这首诗歌中衬托的手法相当明显。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状态。“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借题发挥:在读懂全词的基础上,须抓住关键词并进行联想和想象,感受环境的寂静和人物内心的宁静,可悟其反衬手法之妙。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一、古代诗歌体裁常识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8、。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一)诗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

    9、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收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律诗的格律十分

    10、严密,其要求主要有:(1)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2)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10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3)有特定的对仗要求,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二、四、六、八句押韵,而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

    11、律诗相同。具体说来有四种: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1)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这是常式。(2)截取律诗的后半两联,即颈联和尾联,这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要求第一联对仗。(3)截取律诗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都必须对仗;(4)截取律诗前半两联,即首联和颔联,要求后一联对仗。3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方法:(1)看句数。古体诗句数不限;近体诗每首句数有限定,绝句都是4句,律诗都是8句。(2)看字数。古体诗不拘字数,有五言、七言,也有杂言。杂言往往以七言为主,夹杂着三言、五言,也有夹杂四言、六言以至十言不等的;近体诗都为五言或七言。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3)看押韵。古体诗用韵较

    12、宽,不受韵书限制,押韵可平可仄,又可换韵;近体诗用韵严格,只用平声韵,不可用仄声韵,更不可换韵。(4)看平仄。古体诗不拘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并一定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七绝、七律句中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论,二、四、六字的平仄须分明;五绝、五律句中一、三字平仄不论,二、四字平仄要分明。(二)词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约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曲”或“曲子词”等。后依照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乐谱声律节折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自此方与

    13、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1)小令,限58字以内。(2)中调,指59字至90字。(3)长调,指91字以上者。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1)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240字。(2)讲究平仄。(3)句式参差不齐。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4)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二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

    14、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三)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供歌唱的新诗体,它有一定的乐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调和一定的歌词格式,是按节拍来歌唱的。每曲都有一定的乐谱,即“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曲牌”,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所以一般都在小令或散套的前面写上宫调名、曲牌名,并根据内容定出题目,如越调天净沙秋思、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大类别。小令因其体制短小而得名,又叫“叶儿”,通常指独立的、只有一支曲子的散曲形式。如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予不寄间,妾身难

    15、上难。”它跟词中的小令近似,但含义不同。词中的小令是对中长调而言的,指的是篇幅较为短小、曲调比较活泼的词;而曲中的小令则是对成套的曲子而言的,只要是单独的一支曲子,不论长短都叫小令。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它是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组曲。它有头有尾,头一般是一支曲(称为“引曲”),中间部分可以从一支到数十支(称为“正曲”),结尾一般要用“尾声”或“煞调”结束。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就是由八支曲子组成。小令形式短小,常用于写景、抒怀;套曲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术语(一)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

    16、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二)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 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 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主题,不拐弯抹角。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寄寓/寄托 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中表现。衬托/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 描摹景物以加强效

    17、果。对比 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追念古代,伤感现实。起兴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此外,还有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三)语言特点类勾勒 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浓墨重彩 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 描写逼真,多指描绘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理。诗情画意 语言优美、形象。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四)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 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对人物外貌、形状和情态、思想、心理的描写都很具体、完备。简洁/洗练 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 语言通俗、平实、不事雕琢

    18、。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明快 明白通畅。质朴无华 语言不追求华丽。词藻华丽 用词色彩华丽。此外,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一、诗歌鉴赏阅读技法古代诗歌鉴赏有一定难度,是在读懂诗歌基础上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读懂诗歌,需要从语言和结构理解入手,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抓住意象进行联想、想象,感悟诗歌意境,并借助试题明确鉴赏要点,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下面以各省市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为例进行解说。1从词性入手了解诗意(1)先逐句画出诗句中的名词,看看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

    19、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诗中的“晓路、雨、江乡、叶、雁声、客程、鸟、征帆、鱼、桨、孤舟、霜月、枫桥”这些名词,或作主语,或作宾语,标出来之后,所写景物一目了然。(2)找出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虚词等,分析这些词语所表现的景物特点或情状。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中,动词“飘、避、却、惊、跳、宿、系”写出了景物的情状,形容词“萧萧、寒、急、遥、孤”写出景物的特点,景中含情,传达出诗人漂泊、思乡、孤寂之感。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3)在词性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诗眼。“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诗眼,指诗词中用得精练传神的字词或体现主旨的语句,诗眼是

    20、诗词之灵气所在,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中“孤”字,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寂寞凄凉。(4)在词性分析的基础上把握技巧。表达技巧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在诗歌鉴赏中,借助词性分析可进一步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如抓住吴松道中二首(其二)诗中的名词及其所写的景物,可知其运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诗歌开头描写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抓住吴松道中二首(其二)诗中的动词,可知其运用的是动静结合及衬托的手法。“鸟避、帆却、鱼惊、桨跳”,衬托出清静、凄凉的氛围和作者孤独、寂寞的

    21、心情。2从结构入手理清思路诗词的结构一般归结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或开门见山,或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既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作用,又为下文蓄势、作铺垫。“转”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合”指结句,往往是“诗眼”和“词眼”所在,或直抒胸臆,点明题旨,或以景结情,收束全诗。抓住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诗句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诗意。如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

    22、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铺展作了铺垫。而后三句,“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为客,“何处寄书得”一句为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予。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

    23、书。此意虽曲折,却也顺理成章。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为“合”,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表达含蓄深婉,言有尽而意无穷,颇能引人回味。全词由物及人,由景及情,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从意象入手感悟意境了解诗歌内容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借助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来品悟意境。“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如吴松道中二首(其二)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叶飘”、“天寒”、“雁声急”

    24、、“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根据前三联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舟旅的一路景色及诗人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起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糜值屯匪剂浚“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乘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通过这些联想和想象,我们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

    25、习语文语文分明能感受到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和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便是那久负盛名的枫桥。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抒幽思。4从试题入手明确鉴赏要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诗歌鉴赏也就从感情、形象、语言、技巧等方面欣赏命题。因此,审读试题可以更好地帮助把握鉴赏要点和鉴赏角度。如江城子: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

    26、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读这首词,不难理解其惜春伤别之情。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二者有何异同呢?本诗让我们的鉴赏思考更为深入:李词是将家国之恨比作一江春水,化抽象为具体,感人肺腑。本词较李词比喻丰满而别致,诗人觉得自己伤别之泪、离别之恨,即使化作这一江的春水,也依然流不尽,比喻更缠绵婉约。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就目前高中阶段的古诗鉴赏来说,分析词性和结构以了解诗歌大意是基础,品味意象感悟意境是关

    27、键,借助题目明确鉴赏要点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二、诗歌鉴赏答题方法1简答型回答此题类型,需要提取题干中的关键词,做到具体而准确地答题。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日 暮(唐)杜 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注:大历二年秋,晚年的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_解析:题干问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关键词),可知要回答的诗人感情不止一种,而是有“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

    28、生悲凉之感”。答案: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生悲凉之感。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2综述型对这类题一定要研读题干,审清题意,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和答案要点,弄清几个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三 江 小 渡(唐)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_解析:根据题干“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而确定答案要点。这时候就要分析诗歌内容确定运用了几种修辞或表现手法。根据“不复回”与“

    29、去又来”推出对比手法,由“似”得知比喻手法,由“风波”推知象征意义。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答案:全诗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先作出判断,再分别结合原诗作答。)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3比较型此类题通过研读两首诗或是一首诗的不同版本,比照两者之间的异同点(比较点:形象、语言、结构、内容、情感、技巧);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紧扣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例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浩

    30、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登崖州城作(唐)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这两首诗都着“望”字,但在内容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_高考总复习高考总复习语文语文解析: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是我们把握诗歌的重要途径。古人读诗讲究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个人经历,去揣摩诗人的情感脉络。我们只要认真比较不同的创作背景,就不难得出答案:虽然同在贬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不尽相同的。柳宗元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他虽思归不得,但北归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因而他乞援于“京华亲故”。而李德裕被贬在崖州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正因如此,两诗的“望”山本质上是不同的。答案: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的急切期待。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5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精讲课件:专题十七 古代诗歌鉴赏.ppt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20296.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