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 习题:5 荆轲刺秦王.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 习题:5荆轲刺秦王 2018 年秋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课件 习题 荆轲刺 秦王
- 资源描述:
-
1、【国学撷粹】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而作为季氏的家臣的冉求还帮助季氏聚敛搜刮民财更进一步增加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和我们志同道合的人,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声讨他。”【知义明理】冉求虽是孔门的高才生,却帮助季氏搜刮民财,已经堕落为季氏家里的“聚敛之臣”,成为一个不仁的“以利为利”的“小人”。孔子非常不满冉求的行为,号召门徒讨伐冉求。这反映了孔子反对暴敛的思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
2、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12国编写,共 33卷。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前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秦国对燕太子丹并不友好,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准备向燕国进攻。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
3、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因而刺杀之”。于是,发生了课文讲述的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国别体:我国古代史书编写的一种体例。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分清通假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理解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
4、古今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应为“千斤金,万家邑”;省略句,在“金千斤”前省略了“以”)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为”表被动)5.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见”表被动)6.待吾客与俱(省略句,“与”后省略宾语“吾”,“俱”后省略谓语“去”)7.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省略句,“为”后省略了“之”)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者”,定语后置的标志)9.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在“使者”后应补出“于”,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5、)10.使毕使于前(省略句,省略兼语“之”)11.燕王拜送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庭拜送”)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常识1.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古代高级官职或爵位名称。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的敬称。夫妻或朋友间的敬称。2.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3.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羽,声调激愤。5.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6.郎中:宫廷的侍卫,又是民间对医生的称呼。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二、说说文章主旨本文记
6、述战国时期荆轲剌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秦兼并诸侯时遭遇诸侯强烈反抗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了解情节结构,把握人物形象1.文章第一段写了兵临城下的危急局势,这种“危急”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参考答案:文章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2.荆轲在太子丹心急如焚时提出刺秦王的计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7、特点?参考答案:体现了荆轲勇敢而多谋的性格特点,显示了他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丹分别做了哪些准备?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4.准备信物的关键是义激樊於期将军献头。这段文字表现了荆轲和樊於期怎样的精神风貌?参考答案: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段文字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樊於期将军的义勇刚烈、热肚直肠、不怕牺牲。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5.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
8、开,人物形象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得到了栩栩如生的表现。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填写段落起止。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文章最后一段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赏析场面描写,体会描写手法1.荆轲刺秦王是一部雄壮感人的历史悲剧,这部悲剧从荆轲出发就基本决定了其结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同意。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太子丹多疑、急功近利,注定不能远谋。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2.战国策在场面描写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9、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秦廷行刺”是文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参考答案: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秦王“惊起绝拔操急走击”。这段文字层次分明,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
10、荆轲的英雄形象。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秦王“目眩良久”等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赞扬者有之,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在咏荆轲中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在咏荆轲中说他“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骆宾王在易水送人中说:“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批评者亦有之,唐柳宗元批评荆轲说:“奈何效曹子(指曹沫刺齐桓公),实谓勇且愚。”北宋苏洵非议荆轲
11、“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针对上面的现象,你如何看待荆轲其人其事?谈谈你的理解。提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不可苛求古人,也不可不看历史潮流。参考答案: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是不能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因为,秦国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血腥、掠夺性和破坏性,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
12、,同时也应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是永远值得称道的。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一)l人教新课标(含答案) (共9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