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将相和》(共66张PPT).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将相和 2017 2018 学年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66 PPT
- 资源描述:
-
1、第26课将相和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司马迁与史记相关链接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全书130篇,包括
2、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5个部分,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赵王 和氏璧 召集 商议理直气壮%允诺无价之宝隆重约定%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胆怯鼓瑟%推辞 拒绝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
3、诸位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zhobnuminqisjzhjng%赵王 和氏璧%允诺无价之宝隆重约定%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胆怯鼓瑟%推辞 拒绝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能耐诸位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b zho字词学习我会写我会认击缶词语理解 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整地归还原主。骗到:用欺诈的方式得到。撞碎:因撞击而破碎。胆怯:胆小、缺乏勇气。推辞:拒绝。击缶:敲缶这种乐器。诸位:各位。削弱:使减弱。本课指国家力量由强变弱。无价之宝: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指极其稀有的珍贵东西。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很有气势。允诺:应许。攻无不克:功夺城池,没有拿不下来的。形容善于打仗。战无不胜:每次
4、战斗,没有不胜利的。负荆请罪:表示完全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惩罚。同心协力:思想一致,共同努力。速读课文,讨论交流。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感知“将”指_,“相”指_。“和”的意思是_。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廉颇蔺相如初读感知课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_时候,主要讲了_,_,_三个故事。战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初读感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深入理解(1-10)(11-15)(16-18)完璧归赵深入理解1.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事情的起因、经过、结
5、果分别是什么?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做批注。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在文中找到根据,再和小组同学进行辩论。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赵王因什么事而着急?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这是好事,为什么赵王却如此着急呢?因为秦王倚仗权势要骗赵王的宝玉。谜一样的和氏璧和氏璧,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楚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到楚威王时,把璧作为最高奖赏,赐给伐魏有功的照阳丞相。不久相府被盗,宝璧被贼偷走辗转卖到中原
6、地区的赵国,归赵惠文王所有。谁料邻邦秦国昭襄王也很想得到这块和氏璧,凭他自己国力强大,想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威胁赵惠文王。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最后归秦,传说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入唐后不知所终。正在为难时,蔺相如想出了什么计策?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从他的这番话中,说明了什么?蔺相如深谋远虑,智慧超人。蔺相如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对策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王变被动为主动。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结
7、果怎样呢?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看到这种情形,蔺相如是怎么做的?深入理解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小毛病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从这段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拿到宝玉后的蔺相如,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深入理解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说明什么?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描写来赞扬蔺相如
8、的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通过对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并且,从他与秦王的周旋中可以看出他的深思熟虑。为了确保秦王不会耍手段,蔺相如还向秦王提出了什么条件?秦王是真答应交换还是想骗宝玉到手呢?蔺相如知不知道?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后,又是怎么做的?一回到宾馆,蔺相如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怎样理解这段话?大大方方这段话写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