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语文高中粤教版必修1课件:19 南朝诗两首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秋语文高中粤教版必修1课件:19南朝诗两首 2019 语文 高中 粤教版 必修 课件 19 南朝 诗两首
- 资源描述:
-
1、合作探究自主预习19南朝诗两首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熟记文言实词“媚、怍、进、任、徇、疴、昧、革、绪、持、涘、甍、覆”和文言虚词“方”。2.在反复吟咏中,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借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3.背诵这两首诗。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连线作者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灵运仕刘宋时曾为永嘉太守。刘宋初期,谢灵运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丰富了描写山水的技巧,使山水描写从附庸玄诗到蔚为大观,演变成山水诗,开拓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崭新的题材领域。其
2、作品山居赋颇有名。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谢朓(464499),南朝齐代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写作背景南北朝时期,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登池上楼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这首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前部分抒写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描
3、绘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最后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可能是谢朓将出任宣城太守、离开建康时登三山所作。诗中抒发了登山眺望时对京城的眷恋之情。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辨字组词(1)澜波澜 斓斑斓 阑阑珊 谰谰言(2)绮绮丽 犄犄角 掎掎角之势 倚倚靠(3)怅怅惘 伥为虎作伥 帐帐篷 账账簿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5.名句填空(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4、。(2)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4)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找出登池上楼一诗中描写季节变化的诗句,品味其妙处并说说这些诗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提示:登池上楼中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有“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几句是作者写春天景色的最精彩之笔,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前两句抓住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
5、字很传神,对鸣禽作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今热闹的特点。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自然景物之中,这些句子有助于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开头的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用典,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提示: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作者以古人的“望京”来比自己的“望京”,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京邑,用古人的望京师借指自己对京师的依恋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望”是贯串全篇的线索。3.这两首诗在抒情写景方面有什么异同?提示:相同之处是两诗都
6、以乐景写哀情。不同之处是谢灵运以写景来抒发其郁郁不得志之情,谢朓则以写景来抒发其眷恋京城之情。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登池上楼开头为什么写虬龙和鸿雁?提示:潜游的虬龙自我怜惜美好的姿态,远飞的鸿雁响起了悠远的鸣声,潜虬、飞鸿在海阔天空中逞姿长鸣,悠闲自在,下文自然转入写自己处境的不如意,这是反衬手法。2.综观全诗,登池上楼的作者在写作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提示: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
7、在今”的境界。但是诗人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不能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历来为诗家所称道,请你品评一下,体会其妙处。提示: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比喻得当。把霞比作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精于选词。前句之“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才显出“静”。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合作探究自主预习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4.结合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分析谢朓诗歌的艺术特点
8、。提示: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写景。诗人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表现手法也相当高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中“飞甍”“参差”生动表现了京城建筑的特点,“丽”字表现了夕阳返照下的绚丽色彩,“皆”字显示了清晰的程度。尤其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写得新奇别致。“余霞”“澄江”是建康晚景的特征,而令人叫绝的是恰切的比喻:锦缎般的晚霞和白练似的江水,形象而富于色彩感。“散”字和“静”字是动静不同的描写角度,而这两句又运用了俯仰观察的视角。诗句语言清新,意境优美,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句。“喧鸟”“杂英”两句又抓住了春日傍晚的特定景象:暮归的鸟儿喧闹鸣叫,覆盖了春洲;各种野花竞相开放,布满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课件 苏教版必修5.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