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增分突破一 以气理词——文言断句与简答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增分突破一以气理词文言断句与简答 2020 江苏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突破 课件 气理词 文言 断句
- 资源描述:
-
1、1文科加考内容(附加题)增分突破一 以气理词文言断句与简答【考点解读】文言断句与简答是江苏高考文科加考的固定内容,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学文化常识和短文的要点概括,难度不大,但命题形式较灵活。2(2019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题自书杜拾遗诗后徐 渭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_青_莲_以_清_平_调_三_绝_宠_遇_明_皇_实_甫_见_知_于_花_拖_而_荣_耀_当_世_彼_拾_遗_者_一_见_而_辄_阻_仅_博_得_早_朝_诗_几_首_而_已_余_俱_悲_歌_慷_慨_苦
2、_不_胜_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3(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解析根据句子的语法和句意关系断句。“青莲”(李白)、“实甫”(王实甫)、“彼拾遗者”(杜甫)、“余”都是陈述对象,作主语,其前先断开,再根据句意进一步断句。答案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4语感较差,读不懂文意。缺乏必要的断句知识与技巧。断句方法通文意 看标志 辨句式 明修辞(2)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_,其中男女主人公是_、_。(3分)解析西厢记叙写了书生张珙(张君
3、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答案 西厢记 张珙 崔莺莺5平时读书少,不注意积累,知识面太窄。不是有意记忆,致使记忆模糊,张冠李戴。平时多读书、多积累。加强强化记忆,记准、记牢。6(3)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2分)解析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作答。语段写到的李白、杜甫、王实甫都有文学才华而没有中举,但是李白得到过唐明皇恩宠、王实甫也有过荣耀,只有杜甫一直仕途不顺。作者大喊杜甫的名字并抄录他的诗歌,是因为自己与杜甫才华相当。答案 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7断句不准,读不懂原材料。审题不细,不明确
4、要求。概括不全,表述不当。简答题解题三步骤首先要在断句正确的基础上来做,断句一旦错误,就会造成误解,简答就难免发生错误。其次要全面读懂全文。最后要看清题目要求,仔细分析,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把握答案。8【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12题。1.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_王_旰_食_日_不_暇_给_今_四_郊_多_垒_宜_人_人_自_效_而_虚_谈_费_务_浮_文_妨_要_恐_非_当_今_所_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92.王、谢争论的主要分歧是
5、什么?(4分)试卷采样我来阅卷采样得分1._2._扣分依据 _我来答题:_10【对比分析】采样得分1.5分 2.1分扣分依据1.语感差,有“硬断”现象。如果多读几遍,断后认真复查,应能发现第五处的失误。2.审题欠细,未抓住问题的关键,致使答案表述不清,“分歧”模糊。表达欠准确。简答题应用自己的话概括,关键词语要有所转换,“清言”一词转化为“清谈”更恰当、得体。本考点的其他失误还有:材料未读懂、知识面狭窄、答题方向偏离、语言啰嗦等。规范答案1.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2.王羲之认为清谈误国,谢太傅(谢安)认为国家灭亡不一定是清谈造成的。11
6、一 断句:凭语感、借词语、看句式、明修辞(2018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书汤海秋诗集后龚自珍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字,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12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_秋_心_迹_尽_在_是_所_欲_言_者_在_是_所_不_欲_言_而_卒_不_能_不_言_在_是_所_不_欲_言_而_竟_不_言_于_所_不_言_求_其_言_亦_在_是。要不肯挦撦他人之言以为己言,
7、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注】挦撦:摘取。13解析这段话说的是汤海秋最终没有说的话以及本不说请求其说的话等都在这诗中,也就是说作者的全部心灵与人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诗如其人,人诗合一;理解意思后,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如“海秋”“心迹”“是”,然后利用语法关系以及对称的句式进行断句,画线句其实是一个总分句,第一句先总说“海秋心迹尽在是”,后面列举几种情况,一是“所欲言者”,二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三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四是“于所不言求其言”,而且这几个句子都以“在是”收尾,故断起来就极为简单。答案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274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