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活页规范训练 1-3道山亭记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宋散文选读
- 资源描述:
-
1、(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5分)A粤之太末()阸于两山(i)衡缩蟉糅(li)B C其激若矢(sh) 麓多桀木(ji) 巨丽相矜(jn)D瑰诡殊绝(wi) 鼎趾立(dn) 辄破溺(n)解析 A项中“粤”应读作“yu”;B项中“纟亘”读作“n”;D项中“诡”应读作“u ”。答案C2下面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5分)A其城之内外皆涂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 A项“涂”通“途”,路途;B项“颁”通“斑”,须发半白;D项“知”通“智”,智慧。答案C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2、)A闽,故隶周者也隶:奴隶B其途或逆坂如缘 坂:山坡,斜坡C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 D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 埃壒:尘埃,尘世解析“隶”译为“隶属”。答案A4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5分)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三山者鼎趾立C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D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解析 A项“名”,名词作动词,命名;B项“鼎趾”,名词作状语,像宝鼎的足一样;C项“行”,名词作动词,排列。答案D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
3、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
4、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5下面各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4分)A福州治侯官治:以为官署所在地B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属:集中C其城之内外皆涂 涂:道路D佛、老子之徒 徒:之类的人解析徒:徒弟。答案D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例句: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A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B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C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虚”和“丰”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项,多:形容词用作动词,有很多。C项,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全部看到。D项,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5、情享受。答案B7下面关于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4分)A第二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B文章第二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做了铺垫,思路缜密。C“道山之亭”因其建在城中的道山之上而得名,用作者的话来说,程师孟建此亭以表现“其志壮哉”!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含蓄蕴藉。解析“因其建在城中的道山之上而得名”错误,据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答案C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人以
6、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4分)译文:_(2)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4分)译文:_答案(1)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2)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李君山房记苏轼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652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