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随堂同步名师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资源描述:
-
1、知 人 论 世苏轼(苏轼(10371037年年11月月88日日11011101年年88月月2424日),字子瞻,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世人称其为“苏东坡苏东坡”。汉族,。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祐元年湖州。元祐元年(10
2、86)(1086)复出,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复出,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元符三年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1100)赦还,赦还,次年病死常州,追溢文忠。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合称次年病死常州,追溢文忠。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三苏”。在政治上属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于。在政治上属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于元丰二年元丰二年(1079)(1079)出知湖州,在此前曾:三次到湖州。因反对出知湖州,在此前曾:三次到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知湖州仅三月,即因作诗王安石新法,出知湖州仅三月,即因作诗“
3、谤讪朝廷谤讪朝廷”(”(著著名的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被拘至京师下狱。晚年被贬惠州、儋州,被拘至京师下狱。晚年被贬惠州、儋州,病逝于常州。后追赠太师,谥号病逝于常州。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文忠”。文:“唐宋八大家”诗:“苏黄”词:“苏辛”书画:“宋四家”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黄庭坚黄庭坚辛弃疾辛弃疾蔡襄、黄庭坚、米芾蔡襄、黄庭坚、米芾从政经历:1、”8341“三起三落”2、遭北宋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贬黜到黄州做团练副使“8”“8”是是“八州太守八州太守”。苏东坡先后当过密州、徐州、。苏东坡先后当过密州、
4、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8个州的太守。个州的太守。“3”“3”是是“三部尚书三部尚书”,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书。“4”“4”是是“四处贬谪四处贬谪”,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儋州。儋州。“1”“1”是是“一任皇帝秘书一任皇帝秘书”,正式职务为,正式职务为“翰林学士知翰林学士知制诰制诰”。写作背景苏轼 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此职位实为虚职,因此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他游历访古,泛舟赤壁,先后写下
5、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文学常识词作为诗歌的一种,是在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会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念奴娇念奴娇”为词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820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