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类型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1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时作业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95643
  • 上传时间:2025-11-0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2.28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时作业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023 新教材 高中语文 第一 单元 正确 思想 哪里 课时 作业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资源描述: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基础积累练一、基础清单化预练1读准字音(1)单音字飞跃()暂时()滔滔不绝()(2)多音字看着他倔强()的神色,一向要强()的爸爸也平和下来,勉强()同意了他的要求。看到掉落到地上的刀把(),这个大汉没有了以前的神气,只是慢慢地把()手放下了。2辨明字形3请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1)反映反应有群众,有个别领导对群众意见过度,甚至出现打击报复群众的情况。(2)实验试验每一个科学都要经过无数次的具体来进行验证,才能够应用于实践。(3)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他地讲起了自己参会的感受,他说在演讲会上,那位专家,论据精当,逻辑严密,博得全场阵阵掌声。4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

    2、的正误,并解释相关成语。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课堂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也看不到老师一堂课里从头至尾(1)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学生只知道(2)津津有味地做笔记的现象,而更多地看到老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常常听到(3)骇人听闻的提问、(4)千姿百态的答案,学生们在老师(5)苦心孤诣创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和提高。(1)()滔滔不绝:(2)()津津有味:(3)()骇人听闻:(4)()千姿百态:(5)()苦心孤诣:二、语基习题化细练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毛泽东在文章中批驳了认识论根源上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辩证唯物主义

    3、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意义。B文章认为认识的第二阶段就是将第一阶段的认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即由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C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用通俗的简明的大众语言,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大道理。D根据毛泽东主席的观点,我们要深入生活中。只有实践才是最好的锻炼自己的方式,也是最好的获得自己思想。6下面句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B5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前十条)。C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里

    4、告诉我们,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行动。D这篇文章,从哲学角度概括和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它是实践论基本思想的继续和发展。7把下面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人之为人,在于人有思想。,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实现思想。从现象中看出本质能够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有思想的人能够从事物的个性中看出共性人不但有思想用文字来记录思想A BC D三、课文高考化精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

    5、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

    6、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

    7、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

    8、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的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由客观物质到主观思想,第二次飞跃是由物质到精神、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B人们的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考验,才能感知第一次认知的正确与否,因此才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断。C多次反复认识过程的这两个阶段,才能得出正确的真理,杜绝错误的认识。D文章最后毛泽东同志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党内同志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的要求和希冀,指

    9、出了本文的针对性。9下面对文章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从简单的自问自答入手,让大多数同志看了都能理解,言简意赅地引出了要阐明的思想核心。B“人们的社会存在物质力量”这一层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这是下文“两个飞跃”的纲。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此外再无别的目的”这一层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D本文主要采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进行了严密的论述。10下列对“第二个飞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个飞跃是在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充足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重大飞跃。B第二个飞跃是要改造世界,而第一个飞跃仅为认识世界,两者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思想认识

    10、阶段。C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必须经过第一个飞跃和第二个飞跃的多次反复。D第二个飞跃即用实践检验认识的过程。11简要概括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答:12本文是怎样做到首尾呼应的?答:四、文本联读化巧练13比较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两篇文章的标题,它们分别有何特点和作用?答:14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两篇文章在语言上各有何特点?答:素养提升练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如果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

    11、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

    12、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1下列关于原文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中的“如果”换为“一旦”语气更强烈,更能体现正确思想的力量。B句中将第一个“就”换为

    13、“才”更能准确体现上下文中的条件关系。C句中的括号与包身工“在这次斗争(五卅)中”一句的括号用法不同。D句中将“又”删除不利于体现认识的阶段,影响表达的准确性。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并不是思想不正确B并不是错误的思想C并不是因为错误的思想D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3选文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答:(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不管在自然界中,真菌无处不在,功能多样,对人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界中,真菌对于降解动植物残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活中,某种真菌能在数周内分解塑料,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思路。作为生态系统的

    14、“清洁工”,真菌的清洁工具是其丰富的降解酶类。真菌还是童叟无欺的“买卖人”。真菌和植物的根系形成了菌根共生体系,植物能将自身光合产物的20%提供给菌根真菌,而菌根真菌能介导80%的植物磷及20%的植物氮供植物吸收。真菌也是作威作福的“小霸王”。理论上,()但真菌中也有大量动物病原菌和植物病原菌,人如果误食毒蘑菇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总之,真菌具有多种多样的作用,我们应加强对真菌的了解,避离有害真菌,为大自然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人类体温维持在36 左右,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真菌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B真菌

    15、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因为人类体温维持在36 左右,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C真菌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因为人类体温维持在36 左右。D人类体温维持在36 左右,大多数真菌在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因此真菌对普通人的影响有限。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二、课外拓展深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所谓“物质变精神”,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外部客观物质的东西反映到主观意识中来,形成主观的如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等东西。所谓“精神变物质”,就是将实践中业已形成的方针、政策、理论、方案等观念性的东

    16、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群众实践,从而转化成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力量。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认识的过程来看,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来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干部的领导实践过程来看,表现为制定和贯彻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毛泽东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并不是任意的过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可以变精神,但是正确的思想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精神可以变物质,“

    17、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总之,毛泽东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摘编自樊瑞平、张心立毛泽东倡导对干部进行认识论教育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每次大挫折,都是唯心论盛行的结果。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像陈独秀等,革命信仰都很坚定,但最大的问题是脱离实际,结果给党带来1927年的大挫折。开始以为,只要听苏联的就肯定能取得胜利,后来才知道盲从他国经验,脱离中国实际是要掉脑袋的。中国共产

    18、党第一堂学到东西的党课是谁上的?是共产党的对立面蒋介石在1927年给上的。敌人是最好的教师,沙场是最好的课堂。你正儿八经给他讲,他听不进去,一流血,什么都学会了。那一次蒋介石逼得共产党人抛弃了陈独秀“绘画绣花”式的革命,脱了西服,拿起枪上了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就这样展开了。开展武装斗争,刚刚打开一点局面,王明又带着斯大林的圣旨来了。李德、博古等人听不进长期坚持实际斗争的同志们的意见,将用于欧洲平原的坚守阵地决战的战法用于中国东南山地,最后把根据地丢了个干净。红军大转移开始时,他们还是死守他们那一套办法,结果损失惨重。当时你说他,他不听,很多人也不敢怀疑他。为什么?人家是“权威”,王明曾受到

    19、斯大林单独召见。后来的张国焘更厉害,他受到过列宁的接见,而且据他自己说是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中唯一见过列宁的人。这些人牌子都很硬,文凭也很高,但一打仗就不行。长征路上打得赢就是硬道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最后实践的权威打倒了观念的权威,到陕北后,我们党明白了,马列主义的原理要跟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结合,这是不断付出血的代价才明白的道理。不流血谁也不承认自己是错的。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谈到毛泽东选集时说:“这是血的著作。”当时,共产国际是世界革命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大家都是坚定的革命者,自觉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但问题是唯心主义是不能带领革命走向胜

    20、利的。当时许多在领导岗位的人缺乏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更缺乏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为此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邓小平后来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认为,它好就好在这篇文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曾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盛行的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问题需要听听中国同志的意见。对世界革命的贡献取决于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制定方针政策必须以中国革命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不能机械地服从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这是毛泽东和教条主义者争论的一个焦点。教条主义本质上就是唯心主义。延安整风期间,全党充分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反过来

    21、想,如果没有长征及其路途上经历的生死实践的检验,这些共识的形成是很难想象的。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来自血的教训,这不是从书本和课堂里就能学来的。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昨天不是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掉下来的,今天也不是从华盛顿的白宫掉下来的,它是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不这样,与长征一样,还是要流血,要亡党亡国的。(摘编自张文木我们赢在哪里?赢在人才!,北京日报)材料三社会实践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经过社会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真理,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性,即不论什么人,只要是他的思想、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目

    22、的,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是真理性认识,相反便是谬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往往与“某些领导人的某些意志”“某些书本中的某些原理”“某些权威人士的某些言论”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坚持下去,就应该遵照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和“此外再无别的”而“只能是”的“绝对性”要求,坚持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情况出发,检验、修正他们的那些错误意志、言论和丰富、发展书本上写的不成熟不完备的原理。“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

    23、,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由它所赋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客观性,是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一切形式的主观理论不相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摘编自唐梅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学习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用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则是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24、。B在毛泽东看来,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都属于能够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的社会实践。C.邓小平认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论打倒了打着“马克思主义”幌子的唯心论。D与阶级真理、权力真理、权威真理等主观理论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7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物质变精神”这个过程中,“精神”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要靠实践来检验。B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C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D不论是何人的言论还是何种书本中的原理

    25、,只要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都需要修正。8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一些管理咨询公司从不研究行业、企业实际,动不动就照搬照抄世界500强公司的理论,盲目给企业开处方。B许多缺点和错误根本上是由一些领导满足于听纸上的报告,听口头汇报,下去的时候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造成的。C人们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逐步合乎规律。D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9请指出材料二在论证上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并简要说明。答:10在阐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材料一和材料三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6、?请简要概括。答: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基础积累练1答案:(1)yuznto(2)jingqingqingbb2答案:脑恼践饯辩辨唯惟3答案:(1)反映反应(2)实验试验(3)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解析:(1)反映:动词,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映”常构成“反映情况”“反映问题”等词组。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动词;事情发生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名词。(2)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动词;指实验的工作,名词。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实验”侧重于检验理论

    27、或假设,“试验”侧重于察看结果或性能。(3)滔滔不绝:说话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多指话多。口若悬河:说话像瀑布流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4答案:(1)(2)(3)(4)(5)解析:(1)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符合语境,成语使用正确。(2)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语境中用来形容学生做笔记的行为,用错对象,成语使用不正确。“津津有味”改为“专心致志”。(3)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贬义词,与语境不符,成语使用不正确。“骇人听闻”改为“有价值”或“令人深思”。(4)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语境中用来修饰“答

    28、案”,不恰当,成语使用不正确。“千姿百态”改为“精彩纷呈”。(5)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地步。程度过重,成语使用不正确。“苦心孤诣”改为“用心良苦”。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阶段”;C项,搭配不当,“表达”应与“情感”之类搭配,改成“阐明”;D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方式”。6答案:B解析:“草案”应加括号。7答案:A解析:根据语意连贯原则,第一个空格处应是进一步阐释“有思想的人能怎么样”,应为所填文句首句,据此可排除B、D两项;然后依据句式结构一致的原则,应紧随;然后依据文段所给最后一个文句“而且还能够用行动来实现

    29、思想”,可见前面所填文句与之构成递进关系,据此逻辑关系,应遵循“有思想”“表达思想”“记录思想”“实现思想”的逻辑关系,故正确的顺序应是。8答案:A解析:“由物质到精神”错误,第二次飞跃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9答案:D解析:论述的应是“一个正确的认识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这一问题。10答案:D解析:A.“第二个飞跃”错,第段的意思是“第一个飞跃是在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充足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重大飞跃”;B.“两者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思想认识阶段”错,原文第段的意思是“第一个飞跃”的目的就是“第二个飞跃”,“第二个飞跃”是检验“第一个飞跃”的途径;C.答非所问,选项谈的是“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

    30、”。11答案: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经过两个阶段:一、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变为理性认识,形成思想;二、将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反复检验,检验成功形成正确的思想。12答案:开头提出了两个疑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结尾部分就以“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呼应。开头阐述了“物质可以变精神”,结尾部分呼应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结尾说“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

    31、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又与开头部分“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紧扣呼应。13答案:(1)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标题直接表明文章的观点,并指明了文章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我们”指的是全党的同志们,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改造”指的是破旧立新,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的标题运用问句,引人思考。这个标题包含两层意思: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与课文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标题恰当地反映了文章的内容。这个标题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

    32、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提出的。本文是1963年写给农村工作者的,所以语言上通俗易懂。用疑问句,有激发阅读兴趣和引人深思的作用。14答案:(1)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语言的准确性。一是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如“肤浅”和“深刻”是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的一组反义词,“贫乏”和“丰富”是用以表示认识广度的一组反义词,作者不但用这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两者的差距,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都加上了“何等”二字,说明其严重的程度;而在“深刻”“丰富”之前却未加“何等”,而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的实际情况。语言的鲜明性。作者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如当谈到主观

    33、主义的实质时,作者大声疾呼:“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一连串的排比,是非爱憎分明。语言的生动性。如用“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来形容主观主义者不注重调查研究,用“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样的口语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使文章显得活泼,有风趣。用“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等成语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都很

    34、形象、深刻,同时也很简练。(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的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所谓准确,从语言本身来看,就是用词贴切,造句合乎语法习惯,说话有层次。从逻辑的角度看,就是概念明确,判断正确,推理具有逻辑性。文章开头写道:“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里用了两个“只能”,把它放在介宾短语前面,起到了限制作用,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唯一的,回答非常肯定,特别是后一个“只能”,进一步具体地说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的道理。素养提升练1答案:B解析:“更能准确体现上下文中的条件关系”错,此句为充分条件。2答案:D解析

    35、:根据下文句子结构“而是因为”,可知应该填入“并不是因为”,排除A、B两项;强调重点应为“不正确”,排除C项。故选D。3答案:(1)运用限定词、限定成分,如“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暂时”等,明确比较的对象,说明情况的临时性,体现了表达的准确性;(2)运用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但是”等,使上下句紧密衔接,体现了表达的严密性。(或:结构上,“总有一天”与“暂时”相照应,体现了表达的严密性。)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理论上”可知,应先概括出结论,再解释原因,排除A、D;“这个温度”表明前面应该提到具体温度,因此应先说“人类体温维持在36左右”,再说“大多数真菌在

    36、这个温度下无法生长”,排除C。故选B。5答案: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菌是大自然的“清洁工”保护有益真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前面的“不管”可知,此处应用“还是”承接;内容上应与“自然界”相对,应指人类日常生活。可填: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第二空,由后面“作为生态系统的清洁工,真菌的清洁工具是其丰富的降解酶类”可知,此处是把真菌比喻成大自然的“清洁工”。可填:真菌是大自然的“清洁工”;第三空,此句与“避离有害真菌”相对。可填:保护有益真菌。6答案:B解析:A项“由客观物质反映到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错。根据材料一可知,由客观物质反映到

    37、主观意识中而得到的如方针、政策等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C项由材料二中的“我认为幌子的唯心论”可知,选项中的“好就好在唯心论”是作者的观点。D项“马克思主义真理既公正又无情”错。材料三说的是“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实践,是既公正又无情的”,选项张冠李戴。7答案:C解析:“是借助血的教训从实践中来的”错。由材料一可知,毛泽东认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8答案:D解析:“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但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发展,不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大公无私的人”,说的是追求的问题,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9答案: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将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具有说服力,如文章先以陈独秀、王明、李德等人为反面事例,后以毛泽东为正面事例,论证了理论应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具有说服力;论证语言形象生动,如“掉脑袋”“圣旨”等词语的使用。10答案:材料,立足于对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解读,重点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材料三,立足现实,强化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1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时作业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5643.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