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第二单元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2021秋新教材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件:第二单元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021 新教材 部编版 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课件 第二 单元 十二 大学 人皆有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 研读先秦诸子散文,理解传统文化之根本单元共有六篇文章。这些作品是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都是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都涉及了对修身养性的探讨和研究。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表现的都是儒家思想,是儒家关于认识自我、加强自我修养的“爱”的思想。四章谈自我修养、自我设计,以及如何对待事物变化的问题。五石之瓠是谈对待事物价值大小的问题,要达到因物尽用,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兼爱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1.掌握本单元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了解先秦诸子及其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情况。2.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
2、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3.思考先秦诸子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1.知人论世,了解文本。利用本书每课的“任务一”,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2.理清脉络,把握思路。本单元的文本是先秦诸子散文,是作者提出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文章。这类文章往往结构谨严,层次清楚,思路严密。理清了思路层次,就可以较为容易地理解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3.比较鉴赏,探究文本。同一主题之下,不同的文学体裁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即使是同一文学体裁,也有诸多差
3、异。从语言、构思、手法、观点等多个角度比较鉴赏,探究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4.养成习惯,积累经验。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性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丰富、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经验。5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阅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推敲句子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梳理作品思路,了解作品的主要观点,体味儒家诸子的思想魅力。3.赏析论述道理的巧妙之处,并探究作品的语言特点。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一、拓展知识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孔 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4、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论语十二章著名的有七十余人。其学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仁之本,“仁”的实行则以“礼”为规范。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共20篇。其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时与大学
5、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你搜集的内容:二、课文梳理论语十二章品读鉴赏1这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2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礼、乐反映仁德。3“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4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
6、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5孔子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自己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的,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同样重要。6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7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8“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孔子认为,如果放任人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那么整个社会从个人到整体都会乱了套,“仁”从这个层面上说,是“礼”的内化和自觉。9孔子以反问的语气强调,要做到“仁”
7、,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求,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10孔子认为,一切行为都应依照“礼”的准则。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礼”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规范、约束作用。11颜渊听了孔子的教诲,既然“仁”是落实在“视、听、言、动”的行为当中的,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实践了。12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13这是孔子对诗歌的社会作用高度的赞颂。诗歌批评中津津乐道的诗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可以找到依据。任务二 基础知识积累自查工具书,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一、通假字知者不惑
8、(“”同“”)知智二、一词多义1.兴(1)诗可以兴()(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动词,指激发人的感情动词,兴建动词,起2.而(1)敏于事而慎于言()(2)人而不仁()(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3.喻(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引喻失义(出师表)()连词,表并列连词,如果连词,表顺承动词,知晓,明白动词,称引,譬喻_ _ _ 三、古今异义1.文胜质则史古义:今义:历史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今义:一句话3.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虚饰,浮夸一个字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四、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
9、求饱()2.如礼何()3.如乐何()4.见贤思齐焉()5.迩之事父,远之事君()6.可以群,可以怨()名词作动词,吃饭名词作动词,对待礼名词作动词,对待乐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名词作动词,侍奉名词作动词,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_ _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1.如礼何?()译文:2.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固定句式怎样对待礼呢?判断句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一、结构脉络二、内容主旨十二章本文告诉我们做人应当敏事慎言、坚持学习、见贤思齐、文质兼美、坚持不懈、宽容、克己复礼,学习诗经,不能见利忘义。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通读课文,了解作品的主要观点,梳理作品思路,体味儒家思想的魅力。1.通读十二章
10、,思考这几章分别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案:第一章: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第二章:为人处世要以“仁”为核心,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第三章:要有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第四章:追求个人利益,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不能因利忘义。第五章:应当向贤者学习,见不贤者自我反省。第六章: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第七章: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第八章:无论是做学问,还是
11、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第九章: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三种品质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第十章:“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第十一章:待人要宽容,不能强求别人。第十二章:要好好学习,学习诗经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其在语言风格上有哪些特色?答案:(1)语言口语化,亲切自然。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展开与论证,从而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论语“辞以简隽称美,意以微妙见深”,因而“文缓而旨远,余味曲包,语约而有余于意,其
12、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论语文字虽极简朴直截,但能把孔子的积极的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2)简洁明快,表达准确。论语语言的简洁明快、表达准确在古代典集中是绝无仅有的,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品格修养、礼义规范、伦理道德等问题,在论语中往往只言片语就概括得十分准确,但同时又含蓄而不直白,委婉而不虚浮,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很少在论语中看到模棱两可的话,语气恳切明快,语言洗练精准。尤其是孔子的语言,虽然生活化,但绝不拉杂,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绝不多说一句,能用一个字表达的绝不多用一个字,可谓惜言如金。(3)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
13、、迂徐含蓄的风格,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察,因此在论语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与启示性的语句。这些语句大都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感受,颇似后世的散文诗,以其思想的丰富深刻与表达的生动传神、韵致的含蓄隽永而受到推崇。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1.十二章中讲到了作为君子应具备的为学精神、为人品格及人格模式。请选择其中最能触动你的一章,展开阐释,表达你的认识和感受。答案:参考例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这句话的大意是读书人要有远大的志向与坚毅的品格,要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仁”。孔子
14、周游列国,传播自己“仁”的思想。虽说他并没有得到重用,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仍不断地去寻找去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人形容他“累累若丧家之狗”,当他知道后却欣然笑曰:“然哉!然哉!”这是一种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这是即使前途渺茫,仍然为了自己的理想去不断探寻的坚韧。从孔子到批判孔子的鲁迅,从士到知识分子,他们都在不断寻找着归宿,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正气,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作为未来的知识分子,有责任继承和弘扬这份传统,永不言弃地在自己的领域里耕耘,不懈地追寻自己的梦想。2.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深刻内涵?答案:观点一:“朝闻道,夕死可矣”
15、重实践。孔子用自己的一生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实践他的道德理想,孜孜不倦,死而后已。孔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观点二:“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牺牲精神。一个人有志于“仁”,就要终身实践,即使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无怨无悔。“朝闻道,夕死可矣”正是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置于生死之上。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一、拓展知识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礼记大学之道节选自礼记大学。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之道大学等四十九篇,大都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
16、,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注释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清代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等。你搜集的内容:二、课文梳理大学之道品读鉴赏1“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本文的三个纲。“明明德”是大学教育的起点,也是儒家修身的基点。“止于至善”是“明明德”“亲民”的最高阶段。2“知止”“定”“静”“安”“虑”“得”是实现“三纲”的六个步骤。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应的是三纲中的明明德阶段,“修身”是前四者的发展终点;“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是三纲中亲民阶段,“修身”是后三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113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8-2019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1单元 自读文本 项脊轩志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