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材分析素材1新人教版必修4.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_2016 学年 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 口北 怀古 教材 分析 素材 新人 必修
- 资源描述:
-
1、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材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当时66岁,在镇江任知府。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在南宋时期,金国和南宋的国界线是淮河,京口在长江南岸,离淮河这一前线已经很近了。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
2、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怀古”二字,则明确了本词的类型,所抒写的一定是怀想古代的人和事,从而寄寓自己的感怀。这首词一共怀想了六位古人,上阕两位:孙权、刘裕,下阕四位:刘义隆,霍去病,拓跋焘和廉颇。一首一共104个字的词中,就出现了六位古人,出现的程度如此密集,对于读者来说,想进入这首词的审美境界是很困难的。因此,想读懂这首词,必须先了解清楚这六位古人的事迹。词的上阕所写的两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之处?因为作者是在“
3、京口北固亭”怀古,自然会联想到当地的历史人物,所以,孙权和刘裕(寄奴)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跟京口有关。孙权作为吴国的国君,始置京口镇。而刘裕生长于京口,并于京口起兵北伐。第二,两人都是“英雄”,孙权北抗曹魏,开疆辟土,和魏蜀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而刘裕灭了北方的南燕、后秦,建立了刘宋。因此,两人既都是一国之主,也都是建功立勋的英雄人物。第三,两位英雄都有“北伐”的经历,孙权成功地抵抗住八十万曹军南下,以少胜多,而刘裕从京口起兵北伐灭掉了北方南燕、后秦。第四,两位历史英雄人物都“被雨打风吹去”了。辛弃疾写孙权和刘裕,除了因为身处京口而自然联想到和京口有关的两位英雄外,更重要的是表达对两位英雄的仰慕
4、和缅怀之情。同时,也有用同为一国之君、创业之主的孙权、刘裕暗讽当时的南宋朝廷苟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意味,也许还有感伤自身虽然同为英雄却不能像孙权刘裕一样建立功勋的慨叹和无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说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的卷首词也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些怀古类的诗文一般都寄寓了这样一种感慨:人生匆匆,如果不抓紧时间建功立业,一辈子就会无所作为。不能“立功”对于一辈子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使命的儒家知识分子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内心会为此非常的悲哀,就想李白会感慨“陈王昔时宴平乐”、“古来圣贤皆寂寞”,杜甫会感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样,因而当他们想到古
5、代的英雄人物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于别人能够建功立业的艳羡和仰慕,对于自己不能的哀伤。就像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到周瑜一样,就会羡慕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会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而辛弃疾也会既仰慕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又慨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的居处现在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当然,要了解辛弃疾的这种情怀,必须之前要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如果不知道他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是很难体会到他现在的心情的。其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既流露出作者向往北伐的炽热、强烈的感情,又豪气干
6、云,气势宏大强劲,突出表现了辛弃疾豪放派的词风。王国维对辛弃疾的评价也说:“稼轩之词豪。”下阕所写四个历史人物,首先是用刘义隆的“元嘉草草”来影射现实。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
7、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而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俊北伐,在符离(今安徽宿县)也曾兵败。写古是为了讽今,而从中,我们也要看到辛弃疾的雄才大略,一直以收复失地为己任的他,当机会真的来到面前的时候他没有头脑发热不顾一切,而是老成持重深谋远虑,“以史为鉴”,委婉又语重心长地告诫
8、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言下之意可能也有如果你们不以史为鉴,听从老臣的建议,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也是辛弃疾率众南归之时,金主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6687.html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教学设计:第4课《望海潮》WORD版含答案.doc
一年级上语文课件-锄禾3_北师大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