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2单元 素质升级检测.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2单元 素质升级检测 2015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同步 练习 单元 素质 升级 检测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捣衣砧(zhn)碣(ji)石岩扉(fi)B耆(q)旧 槎(ch)头瀛(yng)洲C澹澹(dn) 长嗟(ch)鸾(lun)珮D东南坼(chi) 垆(l)边皓(ho)腕【答案】B(A碣:ji,C嗟:ji,D坼:ch)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芳垫纤尘江流宛转B寂寥幽人红颜轩免C微茫明灭渌水荡漾D寒蟾涕泗划船听雨【答案】C(A垫甸,B免冕,D划画)3选出对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A信难求(实在)向来(原来)出类拔萃(超出)B忽已暝(天黑) 危樯(
2、危险) 因人成事(根据)C鸾回车(运转) 涕泗(鼻涕) 隽语妙句(隽永)D东南坼(裂开) 觉时(睡觉) 追云逐月(追随)【答案】A(B项,危:高;因:依靠。C项,涕:眼泪。D项,觉:睡醒)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属于近体诗。B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我们学习过他的春晓过故人庄等诗。C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字摩诘。苏轼评价其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D宋词按流派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是柳永、李清照和姜夔。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答案】A(A项,李白
3、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属于古体诗)二、(9分)阅读下面节选的文字,完成57题。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下面对句子中词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放白鹿青崖间且:暂且B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到C古来万事东流水万事:即所有的事物D世间行乐亦如此此:即指后文的访名山【答案】D(“此”应借指梦游中的其乐融融之景)6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君安与项伯有故B沛公安在C安得广厦千万间D风雨不动安如山【答案】A(A.怎么;B.哪里;C.哪里;D.安稳)7对选文末句理解不确切的一项
4、是()A这两句诗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B这两句诗是诗人愤然添加的,是诗外之句,删去后并不影响诗的整体性。C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投去的蔑视一瞥。D这两句诗一吐诗人在长安受权贵排挤的闷气,点明全诗的主题。【答案】B(本诗表面上看是一首游仙诗,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界是因为对现实不满)三、(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郢州孟亭记(唐)皮日休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之为尤。介其间者能不愧者,唯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
5、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呜呼!先生之道,复何言耶?谓乎贫,则天爵于身;谓乎死,则不朽于文。为士之道,亦已至矣。先生,襄阳人也,日休,襄阳人也。既慕其名,亦睹其貌。盖仲尼思文王,则嗜昌歜;七十子思仲尼,则师有若。吾于先生见之矣。说者曰:“王右丞笔先生貌于郢之亭。”每有观型之志。四年,荥阳郑公诚刺是州,余将抵江南,舣舟而诣之。果以文见贵,则先生之貌纵视矣。先是,亭之名,取先生之讳。公
6、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朝夕言于刺史前耶?”命之以先生姓。日休时在宴,因曰:“春秋书纪季公子友,仲孙湫字者,贵之也。故书名曰贬,书字曰贵。况以贤者名署于亭乎?君子是以知公乐善之深也。百祀之弊,一朝而去,则民之弊也去之可知矣。”见善不书,非圣人之志。宴豆既徼,立而为文。咸通四年四月三日记。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拘奇抉异拘:取B北齐美萧悫 美:称赏C荥阳郑公诚刺是州 刺:刺史D舣舟而诣之 舣舟:停船靠岸【答案】C(刺:担任刺史)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介其间者能不愧者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日休时在宴,因曰相如因持璧却立C先生之道,
7、复何言耶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D则先生之貌纵视矣去今之墓而葬焉【答案】B(A.“者”:助词,的人;代词,用在否定词后,译为“的话”。B.副词,于是,就。C.“何”:代词,什么;副词,为什么;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0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皮日休对孟浩然的诗作了精当的评论。他认为,孟浩然的诗同李白、杜甫一样,都是“大得建安体”,就是说孟浩然诗明朗刚健,具有建安诗歌的风骨。B郑刺史命人画孟先生的像在郢州亭子里,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亭子就命名为“孟亭”。C孟浩然有很多诗句可以和古人相媲美,皮日休在文中列举了几个,并认为孟先生被人称道的诗句还有很多
8、。D皮日休认为称呼人的名是贬义,称呼人的字是尊重。郑刺史把郢州亭子称为“孟亭”是对孟先生的尊重,这是件善事。【答案】B(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见原文“王右丞笔先生貌于郢之亭”)第卷(120分)四、(23分)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谓乎贫,则天爵于身;谓乎死,则不朽于文。_(2)公曰:“焉有贤者之名,为趋厮走养,朝夕言于刺史前耶?”命之以先生姓。_【答案】(1)认为他贫穷,然而身怀仁义道德;认为他已经去世了,然而诗文使他不朽。(2)郑刺史说:“哪里有贤人的名字,像供驱使奔走的奴仆一样,终日被称呼在刺史的面前呢?”命令改用孟先生的姓作为亭子的名。参考译文:唐玄宗时期
9、,写诗继承了建安体的风格。评论者认为李白和杜甫是当时最优秀的诗人。和他们并肩而没有愧色的人,只有我的同乡孟浩然。孟先生的作品,随手拈来,不刻意追求奇巧而局促于矫揉造作的形式,雄浑自然的气势直达云霄,好像公输般做的器物,浑然天成,没有雕琢的痕迹。北齐人称赏萧悫,他有诗句“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而孟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诗中称赏王融的诗句:“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而孟先生有这样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的诗句中,上乘的诗句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而孟先生有这样的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些诗句和古人的诗句不相上下。其他可称道的诗句还有
10、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啊!对于孟先生的学问,还能说什么呢?认为他贫穷,然而身怀仁义道德;认为他已经去世了,然而诗文使他不朽。在为士之道方面,孟先生也已经达到极致了。孟先生是襄阳人,我也是襄阳人。既然仰慕他,就想见到他的样貌,这好比孔子怀想文王,则喜爱文王喜欢的昌蒲腌菜;孔子的弟子怀想孔子,则把与孔子相像的有若奉为老师。我对于孟先生的仰慕之情也是如此。有人说:“王维把孟先生的样貌画在了郢州的亭子里。”我常常有去看画像的心愿。咸通四年。荥阳人郑公诚在郢州做刺史,我将要抵达江南时,停船上岸去拜访他。果然因文才受到了款待,得以尽情瞻仰先生的画像。以前,亭子的名称用孟先生的名字。郑刺史说:“哪里有贤人的名
11、字,像供驱使奔走的奴仆一样,终日被称呼在刺史的面前呢?”命令改用孟先生的姓作为亭子的名。当时我正好在宴席上,就说:“春秋书上,以公子友的字称呼他,以齐大夫湫的字仲孙称呼他,这表示尊敬他们,所以称呼人的名是贬义,称呼人的字是尊重。何况把贤者的名当做亭子的名称呢?君子由此知晓您是多么的乐于为善。多年的弊端,一朝就被消除,则知道民风的弊病也能够被去除。”见了善亊不记录下来,不符合圣贤的意愿。宴席已经撤去,我立即撰写了这篇短文。咸通四年四月三日记。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陇头吟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
12、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注】“太白”指太白星,在古人眼中太白为主征战杀伐之星。“典属国”指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品阶不高。(1)这首诗写了哪些典型的生活场景?请简要概括。(3分)_(2)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情。(5分)_【答案】(1)长安少年戍楼看星、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三个生活场景是边关战士一生历程的缩影:少年渴望建功立业、青年在笛声中吞咽痛苦、老年沉沦边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2)开篇长安少年戍楼看星,写出其雄心满怀,渴望效命边关、建功立业之豪情,格调昂扬;陇上行人月夜吹笛、关西老将驻马流泪,写出人物之艰苦悲伤、忧愁满怀,与上文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