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 名师教学设计.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 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年级 下册 15 名师 教学 设计
- 资源描述:
-
1、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导教】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编排本单元,意在引导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习作话题是“神奇的探险之旅”。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发挥想象写故事”“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等经验,知道要根据
2、所给的情境合理想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本次习作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本单元教学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时,教师要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作为推想人物思维过程的依据,并引导学生将思考过程用自己的言表达出来。教师可将“交流平台”的内容转换为教学活动,融入课文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同时,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板块教学关注点语文要素分解教学策略设计课外拓展链接自相矛盾精读阅读人物对话,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理解寓意。引导学生以“其人弗能应也”为切入点,思考背后人物的思维过程,并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理解。课外拓展
3、阅读:韩非子中的郑人买履智子疑邻田忌赛马精读能借助对阵图,推想孙膑的思维过程。先默读课文,通过梳理文中的关键信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借助对阵图推想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最后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要像孙膑一样认真分析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再制定策略达成目标。依据课后选做题推荐阅读:围魏救赵退避三舍赤壁之战跳水精读根据船长观察到的情况推想船长的思维过程。先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一题梳理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孩子心情的变化,并理解水手的“笑”在故事发生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船长出舱是观察到的情况,揣摩船长的思维过程,感悟
4、船长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推荐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七颗钻石鲨鱼习作1.能借助提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个探险故事。2.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等写具体。语文园地1.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长的内心体验。4.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5.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3个字,会写20个词语。2.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
5、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3.初步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别称。阅读: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相矛盾。2.能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3.能说出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4.能交流、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5.能说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书面表达:1.能借助提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个探险故事。2.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3.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关于时间很慢或时间很长的心理体验。15自相矛盾【课前解析】关注原著: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全书共二十卷,由五十五
6、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该书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关注作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人之一,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关注理解文意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理解文意是难点,除了借助已经掌握知常用字字义和
7、注释以外,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学习经验也是必要的方法。关注人物的思维过程,深度理解寓意: 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从而深度理解寓意,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教学重点】1.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8、 1.5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吾、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和学习经验,猜测“誉”“弗”“立”的意思,理解文意。【教学过程】 一、观察古汉字,引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1.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屏幕上这两个古汉字,你能猜出来是哪两个字吗?出示课件1:矛和盾的古汉字2.识记、书写生字“矛”和“盾”:大家猜得很对,这两个字分别是“矛”和“盾”,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以便我们更好的识记这两个字。大家把这两个字在本上工整漂亮地写两遍,注意字的结构和笔顺。3.交流:这两个字分别代表了一种兵器,他们有什
9、么差别?预设:盾是防御的,矛是攻击的。教师引导:我们把这两种兵器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个词语“矛盾”,你是否想到了一个成语。预设:“自相矛盾”。教师引出课题:是的,就是这个成语“自相矛盾”,它也是一则寓言,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出示课题,教师板书)出示课件2:(设计意图:以“矛”和“盾”两个古汉字导入,引导学生聚焦课题,通过字理识记生字,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又能为学生根据学习经验理解课题,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二、解读课题,了解相关资料。1.问题入手,解读课题:根据刚才对这两个字的学习以及你的生活经验来说说,你觉得“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预设:自己说的话和做的事
10、发生了冲突。师总结提升:说的基本正确,自相矛盾就是指: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出示课件3:2.了解资料过渡:关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它出自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之前也学了不少的寓言故事,它们都是有出处有典故的,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和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与自相矛盾相关的资料。出示课件4、5:学生自由阅读。教师过渡:看了关于作品的介绍,你是否发现我们似乎对这部著作并不陌生?其实我们所熟知的很多寓言故事都出自于韩非子这部著作。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另外除了这些故事,我们在生活
11、中经常引用的一些语句也都出自韩非子,你们来看。出示课件6:(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对寓言的出处和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为学习寓言打基础。)三、初读感知,正确朗读。1.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韩非子难一里的这则寓言自相矛盾。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看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7: 2.学生自读(1)学生自由朗读读文。(2)小组内互读,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师指名朗读课文,引导注意“吾、弗、夫”这几个认读字的读音。出示课件8:学生展示。师提问引导关注:大家注意到“夫”字的注音了吗?对是二声,读“f”。我们日常积累的大多夫字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