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3课 囚绿记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囚绿记作家作品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院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尤其可敬的是,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
2、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7月21日被日本宪兵杀害,年仅34岁。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陆蠡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写作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烽烟四起中的旧都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之气,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于是写下了囚绿记(抗战前期1938年)。审美视窗淳朴的陆蠡从照片上看,陆蠡这个人有一副山里人的倔强的五官,剑眉,大眼睛,宽鼻
3、子,紧抿的嘴唇,嘴角略微下垂,一副认死理的神情。一头浓发向后梳去,一身白衬衣西装领带,又透出书生本色。台州人的硬气,从他的这张脸上就可以看出来了。陆蠡的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上学时,同学们在寝室生火把地板烧焦了,却是他一个人站出来承揽了责任,为保全别人自己被迫退学。他的另一位朋友刘西渭说到他的容貌,以为“不仅貌不出众,身体瘦小,而且右眼失明”,但气质淳厚纯朴。由此我还想起作家柯灵对他的评价,这无疑是这张容颜的最好注解:圣泉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殷勤地献与世人。他决不“孤芳自赏”,或者“顾影自怜”。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
4、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 结构图示主旨归纳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重点突破1.突破一:在作者眼里,绿枝条具有怎样的特点?2.突破二:诵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指出本文描写的对象和线索,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结构上的特点。3.突破三:课文既然可划分为“寻绿”“赏绿”“囚绿”“释绿”和“怀绿”五个层次,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文本审美(1)精巧的构思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