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6课《孔雀东南飞》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雀东南飞
- 资源描述:
-
1、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重难点1.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2.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教学设想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教学过
2、程一、导入。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提示:北朝民歌。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1、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歌谣和文人的诗歌,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
3、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2、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3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
4、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二、初读。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三、把握情节。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第(1)段(2)段
5、开端第(3)段(12)段 发展第(13)段(22)段 再发展第(23)段(32)段 高潮、结局(33)段 尾声(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注意读准:箜篌、襦、葳蕤、蹑、玳瑁、珰、誓(愆) 便 (pi n)言、 否 (p)泰、鹄、幡、骢、赍、鲑五、同桌互译。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
6、“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六、作业: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7、的创作方法。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辨析词义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悲剧氛围,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这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2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就是细致铺叙,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
8、读者的同情。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着意装饰,穿的,戴的,披的,挂的,都一一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临事不乱、从容镇定、极端倔强、可爱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反衬封建势力的罪恶,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行者见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教学设计:第4课《望海潮》WORD版含答案.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