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5单元第2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资源描述:
-
1、伶官传序教学目的: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文言词语的用法。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难点:步步深入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熟读第一二自然段。教学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
2、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
3、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
4、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三、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那么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学生自读全文(讨论)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那么我们就把“
5、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板书新标题)再读课文,找出观点句(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很强的普遍性。然而本文选用的论据是什么呢?(后唐的兴与亡的史实)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1. 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 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 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
6、命,岂非人事哉?” (1) 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 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 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385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