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项脊轩志学案含解析粤教版必修220200502127.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_2020 学年 高中语文 第四 单元 16 课项脊轩志学案含 解析 粤教版 必修 220200502127
- 资源描述:
-
1、第16课项脊轩志 学生用书P64诗海拾贝南柯子忆旧宋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赏析】此为忆旧词,写词人夏日旅途中的一段感受,反映他对浮世生活的一往情深。词人是一位性情坦荡、不拘礼法的和尚,被苏东坡称作“胸中无一毫发事”的诗僧。开篇两句写自己正走在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表现自己游僧生活的艰辛,忽用“数声啼鸟怨年华”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再冠以“又是”一句,说明这种漂泊生涯已为时不短。下片以“残月”“晓霞”点明时令,写词人继续行走在没有归宿的路上,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绿杨堤畔问荷花”,
2、这一“问”颇有情趣。“荷花”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那人家”是自指,“家”在此用作语尾词。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和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从中可以看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悠然自得的飘洒词笔。语林撷英课内名句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亲情名言1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谚语2儿女抱在身,方知父母恩。老挝谚语3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伊拉克谚语4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温暖着凝聚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马克思5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
3、缺陷的人。马卡连柯6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学生用书P65)作者卡片姓名归有光生卒年15061571字号称谓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籍贯明昆山(今江苏昆山)相关资料明代古文家,“唐宋派”代表人物。作品有震川文集背景呈现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被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
4、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感染力很强。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知识链接1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轩,小的房室。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2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主张“胸臆”“心源”。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1字音修葺(q)栏楯(shn)象笏(h) 迨(di)老妪(y) 异爨(cun)婢女(b) 长号(ho)扃牖(
5、jin)(yu)2通假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遮挡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关闭3一词多义(1)故(2)殆(3)胜(5)为4词类活用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前,名词作状语,从前面。垣,名词作动词,筑起围墙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宴,名词作动词,用饭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上朝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5古今异义例句古义今义方丈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寺院的住持往往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
6、是到处每每,常常再凡再变矣两次表示又一次,多次束发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童15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将头发捆扎起来大类大类女郎也太像大的类别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到夫家返回,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还给6文言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使不上漏省略句明月半墙省略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垣墙周庭省略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介词结构后置句 鸡栖于厅介词结构后置句其制稍异于前介词结构后置句7成语积累偃仰啸歌:悠然自得,大声吟唱。珊珊可爱:优美舒适,让人喜欢。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学生用书P661项脊轩在修葺前和修葺后有什么不同?我的理解修葺
7、前室仅方丈,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北向,不能得日;修葺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杂植兰桂竹木,旧时栏楯,亦遂增胜。2文脉图示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名师指津扣住“情感”判断、分析即可。我的理解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沉怀念。在选材上,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加以表述。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正如
8、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2文中记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是怎样串联在一起的?名师指津依据老妪回忆语段总结。我的理解文中一共记叙了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而泣,母亲询问饥寒的情景。这两件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3作者写母亲为何要突出那些看似大众化的细节?这样的母爱有与众不同之处吗? 名师指津封建大家庭中,母亲还亲自照管孩子,更能表现母爱。扣住此点回答。我的理解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由专门的保姆或奶妈照顾,母亲是不怎么过问的,这里记述母亲大众化的细节,可见母亲不同一般,亲自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并且
9、对婴幼儿来说,这是母爱最直接、最充分的体现。4文中写了祖母的三次言语,各包含了她对归有光怎样的感情?名师指津围绕“慈爱、关怀、期待”作答。我的理解祖母言语包含的感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貌似责备,实则内心欣慰、关怀疼爱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期待、鼓励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信任、激励5.本文的最后一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段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名师指津生活片段:从其妻“生前”与“身后”两个角度总结。写法:从托物寓情的角度分析。我的理解结尾一段写了这样几个生活片段:一是其妻来归,二是其妻归
10、宁后述诸小妹语,三是其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情况及重修项脊轩等。文章结尾,贵有余味。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最后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意浓,耐人寻味。6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名师指津举文中例子,分别分析叠词在写景、状物、抒情等方面的作用即可。我的理解短短一篇课文,多次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713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