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苏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苏教版 六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古诗 苏教版
- 资源描述:
-
1、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4课古诗两首2课时教学设计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
2、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课题 古诗两首单元第一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识“涕、巫、洛、祭”4个生字。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理解古诗内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能力目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及重点诗句。重点1.识字、写字。2.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殷切期望和爱国情感。难点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意思并领悟诗句文字的意境和韵味。学法问题学习、探究学习教法师生
3、互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第一课时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演示第2、3张幻灯片)你们喜欢古诗的这种表达方式吗?2.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演示第4张幻灯片)唐代王昌龄的 从军行七首其四,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表达了作者思念名将李广和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喜欢读课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白要学的内容是什么。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演示第5张幻灯片)1.用自己喜欢的
4、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狂喜的心情。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4.认读生字:(演示第6张幻灯片)(1)涕、巫、洛。(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及思想感情,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明白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2.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演示第7张幻灯片)(插入音频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
5、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3.总结整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的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思想感情,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演示第8张幻灯片)4.解读作者:(演示第9张幻灯片)杜甫:712770,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5.理解重点词语:(演示第10-13张幻灯片)闻
6、: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涕泪:眼泪。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路途有宜人景色相伴。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白日:白天。即从:立即从到。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二、精读课文(演示第1426张幻灯片)1.了解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时年作者五十二岁。宝
7、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2.古诗题目解读。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这首诗是在什么时间写的?这首诗的题目说明了什么?3.诗人听闻到了什么?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听说官军收回蓟北,平叛了安史之乱,高兴得泪湿衣裳。注解: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
8、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2)“忽传”说明了什么?(3)“初闻”说明了什么呢?(4)“涕泪满衣裳”紧跟在“忽传”“初闻”之后,说明了什么?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5)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当诗人终于盼来了久违的胜利,即将返回自己的故乡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呢?(1)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回头看看妻子儿女,
9、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2)“愁何在”“喜欲狂”说明了什么样的情感呢?家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家人的喜反过来增加了自己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5.诗人和家人都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中,诗人后边会怎样做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1)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晴朗的天空下我开怀痛饮,放声高唱,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2)这两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这两句哪句是诗人狂喜的具体形态描写?哪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情形?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1)“穿”“下”“向”三个词可以换成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