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德阳 2018 2019 学年 语文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 资源描述:
-
1、德阳五中高2016级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语 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
2、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
3、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
4、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
5、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C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
6、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D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D而今,我们
7、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
8、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9、”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
10、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
11、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 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只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 “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 “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
12、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 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 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明。 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
13、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鲍勃: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吉 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两处关于风雨的环境描写“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和“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既渲染了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仍然坚持来赴二十年之约,由此可见鲍勃也有重情守信的可贵之处。 C. 鲍勃
14、领带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现他想向朋友炫耀的心理。 D. 小说结尾以吉米给鲍勃的纸条揭示谜底,交代鲍勃满怀期望等待的老友居然是警察,且吉米早就发现了他是被通缉的罪犯。奇峰突起,出人意料。这种结尾构思巧妙,常被人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 5.小说成功塑造了警士吉米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6分) 6. 吉米不动声色就抓捕了二十年前的好友鲍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但本文的伏笔设置很隐蔽,原文有哪几处伏笔?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 不如胆子大。 ” 近日, 某位名人在
15、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 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 也并无不可, 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 程中要有胆量, 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 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 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 “ 天之骄子 ” 。如果把 “ 有用 ” 等同 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 “ 挣大钱 ” 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 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 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
16、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 “ 资本 ” ,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 终生读书的习惯, 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 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 “ 有用 ” ,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 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 “ 回报 ” 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 “ 读书无用论 ” 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 不是变得更狭窄了 ? 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人民日报 , 2017年 1月 18日 ) 材料二在 1月 3日晚上
17、的直播中,两个 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 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 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 并表示读书没用, 自己从来不读书, 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如今, “ 读书无用论 ” 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 二是因为读书多年, 一朝进入社会, 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读书有何用 ?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 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 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
18、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 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 “ 你 ”读不读书才重要。(选自 “ 红网 ” , 2017年 1月 4日 )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 ” 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 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 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 “ 高考名村 ” 。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 读书无用论 ” 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 ? 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 ? 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 这些 “ 高考名村 ” 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 “ 情有独钟 ” 。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 这些 “
19、高考名村 ” 在上世纪 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 “ 知识改变命运 ” 的鲜活案例, 促使后人争相效仿; 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 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 “ 教育改变命运 ” 的思想。要想彻底铲除 “ 读书无用论 ” 的土壤, 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 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 分配。 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 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 倾斜, 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 “ 高考名村 ” 所取得的经验, 也在警示我们, 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 也要重点
20、解决留守儿童的教 育问题。(选自中国青年报 , 2016年 3月 1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A .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 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B .外国网友对 “ 读书有何用 ” 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 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 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D . “ 读书无用论 ” 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 “ 高考名村 ” ,因为 这些地方上世纪 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21、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 “ 读书无用论 ” ,论述后指出, 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B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轻微的否定。C .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 “ 高考名村 ” 这一事件引出讨论, 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 “ 情有独钟 ” ,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 “ 读书无用论 ” 问题,都分析了 “ 读书无用论 ” 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 “ 读书无用论 ” 的问题。 (6分)二、古代诗文阅
22、读(3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
23、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速进取,今若置都统,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云。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