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教案(2025春详细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外古诗词诵读
- 资源描述:
-
1、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热爱。语言运用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维能力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领会诗歌主旨。(重点)审美创造鉴赏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感悟诗歌语言和意境之美。(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泊秦淮和贾生。2.结合相关背景,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泊秦淮【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举手抢答。(1)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这个朝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后人合称他们为什么?(3)除了“大李
2、杜”还有“小李杜”,“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4)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这条河是在哪个省?在古代它是个怎样的地方?(5)玉树后庭花是一首怎样的诗?(题目依次出示)预设(1)唐朝。(2)李白和杜甫,后人把他们合称为“李杜”或“大李杜”。(3)“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4)江苏省。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鳞次栉比,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5)此诗为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他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师: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情形下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3、(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与诗歌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典故导入,采用抢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朗读全诗,感受节奏、韵律。(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3)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名朗读。2.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预设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晚在秦淮河岸停船,靠近一家酒馆。卖唱的歌女不懂
4、什么叫亡国之恨,在秦淮河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3.齐读诗歌,探究诗歌内容。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三、四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学生齐读后结合资料,讨论问题并作答)预设(1)一、二句写了“烟”“水”“月”“沙”“酒家”等景物,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景象,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2)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表面上诗人是谴责卖唱的女子不知亡国之恨,实际上是斥责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以读促知,引导
5、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并逐层细化来完成初中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三、品读诗歌,揣摩情感师:同学们,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联系泊秦淮,探讨这两首诗在主题上的相同之处。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学生齐读题临安邸,自由揣摩诗意。(2)教师解读诗意。预设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的特征,写出了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
6、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直斥南宋朝廷忘了国恨家仇,简直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3)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后作答。预设两首诗都是借古讽今。题临安邸倾吐了郁结在诗人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泊秦淮中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连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的批判之意、忧虑之情。师小结: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
7、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感受借古讽今诗歌的特点,同时归纳诗歌主题,深化学生对诗歌的认识。贾 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其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学生齐读诗句)师:同学们知道这些诗句都是谁写的吗?(生:李商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商隐的诗贾生。(板书文题)设计意图由李商隐比较出名的诗句导入,以诗引诗,既能营造学习诗歌的意境,也
8、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朗读全诗,感受节奏、韵律。(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贾 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3)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名朗读。2.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师: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预设汉文帝在宣室咨询被放逐的大臣,贾谊的才能更是无人能比。可惜深夜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他,不是关心百姓而是关心鬼神之事。3.齐读诗歌,探究诗歌内容。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
9、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中的“求”“访”二字写出了文帝对贾谊的什么态度?从字面上看,诗人对汉文帝的态度是褒还是贬?(2)第三句中的“可怜”一词耐人寻味,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可怜什么。(学生齐读后结合资料,讨论问题并作答)预设(1)首句的一“求”一“访”,仿佛在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可谓求贤若渴。“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汉文帝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是汉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才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了
10、。这两句,由“求”而“访”、由“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从字面上看,对汉文帝是褒扬的。(2)可怜贾生才华无与匹敌,却得不到皇帝的重用(可怜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可怜自己像贾生一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可怜天下苍生,因为皇帝关心“鬼神”甚于关心百姓(可怜皇帝不关心百姓而关心鬼神)。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的情感作铺垫。三、品读诗歌,揣摩情感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1)对于汉文帝求贤若渴,夜半与贾谊促膝长谈的做法,诗人持什么态度?由此可见本诗用了怎样的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891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