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 愚公移山教案(详细版)(2025秋).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 愚公移山教案详细版2025秋 初中语文 新人 教部编版八 年级 上册 第六 单元 24 愚公移山 教案 详细 2025
- 资源描述:
-
1、24 愚公移山【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感受愚公的可贵品质,培养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重点)语言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思维能力理解情节安排的作用,感知人物形象,领悟故事的深刻寓意。(难点)审美创造感受“愚公”和“智叟”命名背后的深意,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巧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完成第24课预习部分。第1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2.梳理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凸显文题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
2、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铲平它,才能够顺利地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板书:愚公移山)设计意图由常见的“困难”这一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二、整体感知,增强语感1.作者简介及文体知识。预设作者简介:列子,名御寇,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文体知识:寓 言概念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特点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
3、而富有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故事具有虚构性;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结构寓体所述故事;寓意所托意旨(所给启示)。2.读准字音提示:读准“孀”“叟”“亡”“厝”“雍”“箕畚”的字音。预设 箕畚(j bn)孀妻(shun)智叟(su)亡以应(w) 厝(cu) 雍(yn)3.读准停顿(学生听录音,教师引导)预设 惩/山北之塞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4.分角色朗读,把握情感倾向分分角色朗读全文,一人为愚公,一人为愚公妻子,一人为智叟,一人为叙述者。(教师点评指导,引导学生弄清重要语句的意思,纠正学生情感、语调等把握不
4、到位的地方。)教师小结: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读出人物的心理、性格。设计意图熟悉生字词,把握节奏,反复诵读。读顺、读通文章有助于学生理解句意及文章整体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领悟故事寓意。三、研讨品析,感知人物 1.再读课文,感知态度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后习题第一题,再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课件出示: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愚公妻子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和无
5、处放置土石邻人之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智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操蛇之神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天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教师小结:支持愚公移山的有:愚公家人、邻人之孀妻弱子、天帝。反对、害怕愚公移山的有:智叟、操蛇之神。2.两相比较,感知人物师:智叟和愚公之妻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吗?(学生交流讨论)预设 愚公之妻是从“
6、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是表明自己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的疑虑。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嘲讽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赤裸裸的嘲讽;“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强烈,是讥笑愚公的无能。教师小结:愚公之妻,赞成移山,关心核心问题的解决办法;智叟,不赞成移山,处处语含讥诮,认为愚公实在是自不量力,愚不可及。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文中众人对愚公移山一事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探究愚公的形象。第2课时【课时目标】1.分析故事情节安排的作用,理解人物精神及文章寓意。2.培养敢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
7、奋斗精神。【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师:回忆上节课,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预设 古时候,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口有两座大山。苦于大山的阻塞,愚公决定率领全家人移走大山。面对移山的艰难和他人的质疑、阻拦,愚公仍然坚持不懈。最终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蛾氏二子移走了大山。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概括复述课文,既检验了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又训练了他们的概括复述能力。二、分析情节,理解人物1.分析情节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学生交流讨论)设问1: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预设 文章开头极言二山的高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898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学海导航》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第5章 第1节 第3讲 鉴赏作品形象评价观点态度.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