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0 2021 学年 新教材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中国建筑 特征 课时 作业 解析 部编版 必修 下册
- 资源描述:
-
1、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_之效。但对得不甚工整,依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我还
2、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_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巧夺天工差强人意B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妙笔生花差强人意C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心满意足D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妙笔生花心满意足解析:第一处,雕梁画栋: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根据前文“秦砖汉瓦”,此处选用成语“雕梁画栋”。第二处,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
3、漂亮。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辞藻华丽。此处是形容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建筑精美,根据“虽没有皇家气象”,此处选用成语“美轮美奂”。第三处,妙笔生花: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此处根据前文“此联内容很好”,选用成语“妙笔生花”。第四处,差强人意:形容尚能令人满意。心满意足:形容心中非常满意。根据前文“但对得不甚工整,依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推断此处用“差强人意”。故选B。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C
4、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解析:本题,要按逻辑顺序来排序,“回味之无穷”是表达效果,一般要排在最后。故选D。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B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C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D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解析:“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5、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仔细阅读这句话,可发现,这句话病因有两个:一个是成分残缺,一个是逻辑混乱造成的语序不当。是因为“年代久远”,“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这副咏竹联“已想不起来了”,但是“这副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所以画线的句子可改为“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中国建筑的“文法”梁思成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
6、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作“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025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