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练习(1)(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练习1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0 2021 学年 新教材 高中语文 第四 单元 参与 家乡 文化建设 练习 解析 部编版 必修
- 资源描述:
-
1、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我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有一个特征,是主体和客体往往会合而为一,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很像“行为艺术”。它体现在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上,当我们看见天坛、地坛,还有那些巨大的青铜器时,也许我们就不难想象,古代那些祭祀的仪式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孔子周游列国,在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人对于距离相当敬畏的年代,一个人坐着牛车上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地宣传他的理论,这不也正像行为艺术吗?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豫让曾臣事智伯,智伯死后他决意为其报仇,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未果,被赵放了,豫让将自己毁容弄哑,企图再次刺杀。朋友问:你要报仇,何苦用这种方法,尽
2、可以假装臣服于赵乘机行刺。豫让答:我不能为人臣怀二心。第二次要刺杀赵时被抓住,赵问:你曾是范氏、中行氏的人,他们都被智伯杀死,你为什么只是忠于智伯?豫让答:他们是以奴仆待我,而智伯却是以国士待我,是有知遇之恩,我亦要以国士的品级回报。豫让“请赵之衣而击之”后伏剑自杀。豫让的忠诚有着人性、尊严、情感的美学内容,他的复仇也像是一个艺术仪式,只是这种艺术行为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不可能客观地保存下来。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我曾目睹过一场葬礼。村子中最壮的十六个男子,先是喝酒,然后大喝一声“起杠”,抬起厚重无比的棺材出发了。在后面跟随的,第一批是家中的男眷,他们用三寸的棍子拄地,弓着腰,发出低沉
3、的呜咽的声音;接下来一批是家中的女眷,她们身披重孝以高音的啼泣诉说着。艺术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多年以来,这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地翻新,让我联想起礼乐中的“乐”。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也见到了相似的葬礼。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中国的诗词仿佛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也许人们用“水”这个字眼的时候,正是在想象那些附在“水”上一去不返的东西,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把一些东西留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总在流逝,一旦欣赏之后享受之后,就只能撒手放开,随它去了。我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艺术是把不存在的变为存在。中国人却是将有变成无,这大概
4、是我们与他所不同的地方。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随之变得像行为艺术。(摘编自王安忆中华文化与中国出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它有一个特征,主客体往往可以合而为一。B.士为知己者死,豫让对智伯的忠诚体现了人性、尊严等美学内容。C.艺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习俗中,扎根民间,深入人心,久传不变。D.因为对水有特别的情感,国人视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的,总在流逝。【答案】B【解析】 A项“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错,原文“很像行为艺术”。C项,“久传不变”有错,原文信息为“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D项,强加因果。2.下
5、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用天坛、地坛、巨大的青铜器及孔子周游列国印证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的认识。B.文章引用豫让复仇的故事,阐述了中国文化很像行为艺术,并指出这种艺术行为不能客观保存。C.文章提及自己目睹的一场葬礼以及莫言红高粱中的葬礼意在说明民间的习俗都是艺术化的。D.对于中国文化,文章从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深化了观点。【答案】C【解析】“都是”的说法太绝对,由“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可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孔子知道他的周游列国像表演,就不会去一国接一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了
6、。B.如果豫让不讲究复仇方式,不遵守为人臣不怀二心的道义,他的复仇就可能成功。C.以民间习俗形式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能够依附于时间之上的。D.中国人将有变成无,与文中所提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观点似乎是截然不同的。【答案】A【解析】无中生有。第一段中提及孔子的周游列国,作者只是谈了自己的感受,并非涉及孔子本人的想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郭纶苏轼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注】 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
7、。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寓目:过目,观看。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闲坐渡口,看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B.颔联将郭纶今日所骑瘦马和他当年曾经使用过的长矛作对比,以此衬托出他往日之英勇和今日之落魄,形象生动。C.颈联中郭纶自称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但他同时又说一旦有了战事,他仍愿冲锋陷阵。D.尾联中“看君飞矢集蛮毡”一句是虚写,其中的“蛮毡”,借指来犯的贼寇;作者期待看到这位勇士的飞箭射向敌人阵地。【答案】C【解析】C项,“表现了他对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032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7.在山的那边_鄂教版 (共27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