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八中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长春 11 12 学年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
- 资源描述:
-
1、长春八中20112012年度上学期期中高一语文测试题命题人:李婧 审题人:赵丽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青荇(xng) 挥斥方遒(qi) 长篙(go) 火钵(b)B倾圮(p) 浪遏()飞舟 鞭笞(ch) 叱骂(ch)C漫溯(s) 夜缒而出(zhu) 逢孙(png) 戮没(l)D忤视(w) 星辉斑斓(ln) 冰屑(xu) 创伤(chu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破锭 笙萧 峥嵘岁月 彷徨B瓦菲 巷道 揠苗助长 宫阙 C杞子 角微 偏袒一方 浮藻D惆怅 馔写 别出新裁 寂寥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
2、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老师和同学的误解让班长感到十分_,他把头扭向一边,不愿让同学们看见自己的眼泪。发言人当即表示,中国中央政府愿意与台湾政府早日接触,在一个中国的_,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他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流露着凄惘和_的色彩,但也有一些内容健康,格调明朗。该公司去年曾有过一次违规_不论,单说这一次查出的偷税款竟达几十万元,就该依法制裁。A委屈 基础上 神秘 尚且B委屈 前提下 神秘 姑且C委曲 基础上 神奇 尚且D委曲 前提下 神奇 姑且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新课程标准的推广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
3、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C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10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D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40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5、下列句中加横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近期,有些商家打着“买一赠一”的旗号欺骗消费者,他们或是将手表表带拆下,或是将音响与原配话筒分开,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使消费者明明吃了亏还以为讨了便宜。B王平与三十年前的同学李小东在黄山脚下萍水相逢,他们高兴得热泪盈眶。C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D足球界的有识人士很不认同足协牺牲联赛豪赌世界杯出线的执政路线,认为这无疑是饮鸩止渴。6、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他时而在水上遨游, 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时而回到水边回到有人的地方时而到岸旁嬉戏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时而离开它的幽居藏到灯芯草丛中A、B、C、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解读北京奥运会会徽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从8月3日起,正式成为第29届奥运会会徽。据北京奥组委介绍,“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有四项含义: 其一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题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
5、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传达和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另外,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 这个标志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地表达出北京张开双臂,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和真诚,
6、传递着奥林匹克的理念与精神。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其二是城市加年份的标准字体设计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字体部分采用了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这一字体的笔划和韵味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符合市场开发目的,与标志主体图案的风格相协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中因使用现成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仅法律纠纷。 其三是总体结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中Beijing2
7、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及比例关系方面近乎完善。每一部分独立使用时比例更合理,不失协调。 其四是有利于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国际奥委会知识产权注册机构认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主体图案具有作为独立商标注册的条件,在城市景观布置,场馆环境布置等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潜力。(选自中国青年报)7、对“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巧妙结合了中国、北京和奥林匹克三个标志性地区名词。B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地设计出了城市加年份的标准字体。C三个部分的独立结构与整体结构的比例合理协调。D对形象景观的应用和市场的开发都是很有利的。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印”的神韵,是
8、借助于印章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来体现的,也是通过由艺术变形而幻化成的奔跑舞动的“京”字人形来表现的。B“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汉代竹简文字有机地融入到“Beijing2008”字体中,简洁,自然,流畅,与图案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C红色是中国的传统色,有其文化特定背景,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而“中国印”之色则传达了喜庆、热烈的文化气氛。D运动的人形、奔跑舞动的开放姿态,艺术夸张的变形“京”字,以及鲜艳的红色共同表明中国热情真诚地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体的设计主要出于市场开发的目的和为了避免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9、。B“中国印”中变形的“京”字,是一个运动员的造型,其核心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原则。C从知识产权注册的角度看,“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可独立注册商标,其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前景乐观。D“中国印”中的运动人形,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友善、刚柔相济的特点,十足的动感充分展示了北京奥运会的主体风格“更快、更高、更强”。三、(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
10、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11、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
12、,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10. 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了B. 请辞决矣 请:请求C. 今日往不反者 反:反复D.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与11.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A. 持千金之资币物 B. 太子迟之 C. 皆白衣冠送之 D. 顷之未发12、下列对选段中句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