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教案:第四单元 7 儒林外史 (2)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小说欣赏
- 资源描述:
-
1、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学生说明:这项内容安排在高中二年级时段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对四大名著已有接触,并且进行过研读与探讨;学生在对传统古典小说结构知识与语言文化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儒林外史这部结构独特、艺术表现手段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对科举制度以及古代士林有所了解。 二、教学理念: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
2、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延伸到小说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2、掌握匡超人的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1、精读文章,立足文本,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2、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四、教学重点1、分析匡超人人物形象。2、认识
3、作者塑造匡超人形象的意义。五、教学难点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导入中国有句古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什么?因为古人向来信奉“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考科举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他们鲤鱼跳龙门的梦想,但是回顾历史,我们也会发现很多士子们在考科举、求功名的过程中也被“八股”这个“吸魂器”扭曲了性格,吸干了灵魂。我们来看一张图片(多媒体展示),大家思考:这个手舞足蹈的人是谁?对,是范进中举,54岁才中举人,喜极而疯,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人物,一个因为醉心科举,
4、汲汲于功名而变得麻木空虚、精神极度扭曲的人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典型形象匡超人。教学环节二: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学生齐读相关内容,教师强调重点。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他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于是寓居秦淮
5、水榭,历时十余年,创作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既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又被视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儒林外史异常关注知识阶层的命运,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闲斋老人序)教学环节三:情节梳理.明确小说的三要素,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课文选读部分,讨论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师举例:岁考中第、潘三下狱,学生自读,小组讨论总结概括其余情节,并展示,师生共同点拨,总结归纳逼
6、妻下乡(第4段)停妻再娶(第5-6段)安排葬妻 (第7段)拒看潘三(第8段)吹嘘自己(第9段) 教学环节四:课文把握,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征,探究文章的主旨。结合课文节选部分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学生分角色朗读,找出文章中写人的细节,师生共同探究细节,分析手法,总结形象。 1.细节探究:例一: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2512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