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学案《听听那冷雨》(学生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听听那冷雨
- 资源描述:
-
1、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文本,明确“冷雨”的含义,把握作品的主题。2、鉴赏语言,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思、意境。教学重点1、“冷雨”的内涵与主题的联系。2、通过对意境的把握指导诵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诗人与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一生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和评论、翻译工作,自称“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 1949年赴台湾。其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思乡是他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代表作有诗歌乡愁、等你在雨中等,散文望乡的牧神、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
2、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注音仓颉( ) 滂( )沱 防波
3、堤( ) 云气氤氲( ) 王禹偁( ) 如椽( )大竹 纤( )手 湿黏黏( ) 羯( )鼓 一通 ( ) 强劲( ) 舐舐( )冷雨 嘈嘈( )切切 啾啾( ) 惊蛰( ) 孺( )慕之情 一峰半壑( ) 裙裾( ) 惊悸( )三、研读课文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 2、一篇文章,往往会先看它的题目,在本文中,作者写作的中心意象是(雨),感悟的方式是(听),找出课文中集中写“听雨”的段落,看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分别写到在哪里“听雨”,在不同的地方“听雨”,作者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找出能够表现作者的听雨感受的句子,并思考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3、作者除了“听雨”之外,还有哪些感受雨的方式?这些不同的感官所感受到的“雨”令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 4、作者感受到的雨为什么是“冷雨”?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出了这种“冷”?“冷”包含了哪些意思?是作者什么心境的体现?第二课时一、品味语言,欣赏意境品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为我们创设了怎样的意境。1、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2、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