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WORD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必修4导学案:第 高中语文必修四 学案:第6课 课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 词两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第 高中语文必修
- 资源描述:
-
1、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制定 张金迎 审核 赵光升 使用时间 2016-05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水龙吟,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触的意境。 2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3背诵并默写水龙吟。 【自主学习】 一、背景介绍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 投奔南宋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
2、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 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二、阅读全词,结合注释,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 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2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苍凉空阔的意境;江南游子的愁恨:怀念中原,报国无路。 3上片的
3、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意思是什么吗? 手握宝剑却无用武之地,恢复河山的雄心壮志无人理解的愁与恨。 【课堂探究】 点拨: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探究:1. 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起时,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弃官还乡。 三国时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买田置产。 引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2结合这三个典故,说说 作者的思想倾向、人生选 择(注意抓住能表现这种倾向,选择的关健词)。 休说不会轻易离职退隐江 湖 应羞见不屑于买
4、田置产贪图享受 可惜怕岁月飞逝,年华老去,报国壮志难以实现 3通读全词,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词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杀敌 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 三、当堂检测 背诵、默写水龙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永遇乐,能准确说出词中的典故,并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2背诵并默写永遇乐。【自主学习】一、对联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一定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如果你到了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
5、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问:说说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弃疾的黍离之悲、爱国情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看本词是如何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二、知识积累(1)解题“永遇乐”,词牌名,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零四字。(2)写作背景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
6、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 ,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 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三、课堂探究 (一)思考回答: 1.追忆孙权,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提示:注意关健词
7、“无觅”)? 悼古伤今,当今朝廷再也没有象孙权那样能力挽狂澜,抵御强敌,振兴家邦的人了。 2.追忆刘裕,作者满怀赞美之情,暗示出作者怎样的心思? 渴望起兵北伐,杀敌报国的决心。 3.本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 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提示:先说出这个典故的 具体内容,然后再说明作者寄寓在典故中的情思) 是说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去探视。看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作者在这里运用典故,是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一句集中地体现
8、了全词的主旨。(二) 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 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弃疾的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富、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9、.分析运用典故的作用。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裕典。(1)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2)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表达什么心愿。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希望像他们那样建功立业,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3)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用此二人典故,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
10、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1)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明确: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2)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
11、会,很是热闹。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之情。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有人说最后三句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小结: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之情,表达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三)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明确:(
12、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四、 当堂检测背诵、默写永遇乐。领会词人伟大情怀 关于辛弃疾,从古至今有无数品评,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层面解读了辛弃疾的人生与贡献。下面,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王充闾的一篇名作,相信对大家较为全面的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文学成就一定有所帮助。把栏杆拍遍 中国历史
13、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