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数学三模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数学三模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 广东省 珠海市 2020 届高三 数学 考试 试题 解析
- 资源描述:
-
1、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数学三模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相应选项.1.已知全集,集合,则(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先计算,再计算得到答案.【详解】集合,则,故选:【点睛】本题考查了交集补集的运算,属于简单题.2.设是虚数单位,则复数( )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因为,故选D.考点:复数的运算.3.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当0时,则( )A. 3B. -3C. -2D. -1【答案】B【解析】【分析】由,可求,代入
2、可求,然后结合奇函数的定义得,进而求得的值.【详解】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且时,则.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奇函数性质,即若函数为奇函数且在有定义,则,理解这一知识点是求解本题的关键4.如图为一个四棱锥的三视图,其体积为( )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四棱锥,利用椎体的体积公式即可求得该几何体的体积.【详解】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中还原该几何体,由几何体的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为四棱锥,如图所示,正方形的面积,所以.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由三视图还原几何体以及求几何体的体积,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该几何体的形状,属于基础题.将三视图还原为空间几
3、何体,首先应深刻理解三视图之间的关系,遵循“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基本原则,其内涵为正视图的高是几何体的高,长是几何体的长;俯视图的长是几何体的长,宽是几何体的宽;侧视图的高是几何体的高,宽是几何体的宽.5.将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的图象,则函数的解析式为( )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先化简,再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即可得函数.【详解】由得,则将再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可得.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规律,属于基础题.6.已知在中,则(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先得到
4、,再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得到,根据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即可求出结果.【详解】因为,所以,因此,即;又,所以,因此,即,所以.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求平面向量数量积,熟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以及向量数量积的运算法则即可,属于常考题型.7.甲、乙、丙三位同学在一项集训中的40次测试分数都在50,100内,将他们的测试分数分别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记甲、乙、丙的分数标准差分别为s1,s2,s3,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 )A. s1s2s3B. s1s3s2C. s3s1s2D. s3s2s1【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三个频率分布直方图,结合方差的定义,对三组数据的方差作出大小判断
5、,即可求解.【详解】根据给定的三个频率分布直方图知:第一组数据的两端数字较多,绝大部分数字都处在两端数据偏离平均数远,最分散,其方差最大;第二组数据绝大部分数字都在平均数左右,数据最集中,其方差最小;第三组数据是单峰的每个小矩形的差别较小,数字分布均匀,数据步入第一组偏离平均数答,方差比第一组数据中的方差小,比第二组数据方差大;综上可得.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考查了数据的方程与标准的定义及应用问题,着重考查了识图能力,属于基础题.8.已知两条不同直线,两个不同平面,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则B. 若,则C. 若,则D. 若,则【答案】B【解析】【分析】对
6、A,或异面,所以该选项错误;对B,所以该选项正确;对C,所以该选项错误;对D,或或相交或异面,所以该选项错误.【详解】对A,若,则或异面,所以该选项错误;对B,若,所以,因为,则,所以该选项正确;对C,若,则,所以该选项错误;对D,若,则或或相交或异面,所以该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空间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的命题真假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和空间想象能力.9.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里出现了如图所示的表,即杨辉三角,这是数学史上的一个伟大成就.在“杨辉三角”中,第行的所有数字之和为,若去除所有为1的项,依次构成数列,则此数列的前55项
7、和为( )A. 4072B. 2026C. 4096D. 2048【答案】A【解析】【分析】利用n次二项式系数对应杨辉三角形的第n+1行,然后令x1得到对应项的系数和,结合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公式进行转化求解即可【详解】解:由题意可知:每一行数字和为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则杨辉三角形的前n项和为Sn2n1,若去除所有的为1的项,则剩下的每一行的个数为1,2,3,4,可以看成构成一个首项为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则Tn,可得当n10,所有项的个数和为55,则杨辉三角形的前12项的和为S122121,则此数列前55项的和为S12234072,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推理的应用,结合杨
8、辉三角形的系数与二项式系数的关系以及等比数列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10.甲、乙、丙人从楼乘电梯去商场的到楼,每层楼最多下人,则下电梯的方法有( )A. 种B. 种C. 种D. 种【答案】D【解析】【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每个楼层下人;人中有人从一个楼层下,另人从其它楼层选一个楼层下,利用排列组合思想结合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可得出结果.【详解】分两种情况讨论:每个楼层下人,则人下电梯的方法种数为;人中有人从一个楼层下,另人从其它楼层选一个楼层下,此时,人下电梯的方法种数为.由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可知,人下电梯的方法种数为种.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排列组合综合问题,考
9、查分类加法计数原理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11.已知椭圆,为椭圆上的一个动点,以为圆心,2为半径作圆,为圆的两条切线,为切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利用圆的切线性质得 ,则,利用椭圆的几何性质得OM的范围即可求解【详解】由题知 ,故,又椭圆 ,故则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圆切线及其几何性质,考查椭圆的几何性质,准确求解是解题关键,是中档题题12.设函数恰有两个极值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求得.函数恰有两个极值点,即恰有两个零点,等价于函数有一个不等于1的零点.可得,令,判断的单调性,作
10、出的图象,注意到,对分类讨论即可得出.【详解】函数的定义域为.函数恰有两个极值点,即恰有两个零点,等价于函数有一个不等于1的零点.令,得.令,则在递减,在递增,在取得最小值,作的图象,并作的图象,如图所示又.(原定义域中,这里为方便讨论,考虑)当时,直线与只有一个交点,即只有一个零点(该零点值大于1); 当时,在两侧附近同号,不是极值点; 当时,函数有两个不同零点(其中一个零点等于1),但此时在两侧附近同号,使得不是极值点不合.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点,考查分类讨论,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难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已
11、知等差数列的前项的和为,且,则_.【答案】2021【解析】【分析】利用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求出,再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答案.【详解】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由,得,解得,所以.故答案为:2021.【点睛】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和通项公式,属于基础题.14.现有三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分别写着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城市中的两个,且卡片不重复,甲、乙、丙各选一张去对应的两个城市参观.甲看了乙的卡片后说:“我和乙都去珠海”.乙看了丙的卡片后说:“我和丙不都去深圳”则甲、丙同去的城市为_.【答案】深圳【解析】【分析】甲看了乙的卡片后说:“我和乙都去珠海“,则甲和乙要去的另一个城市为广州或深圳,乙看了
12、丙的卡片后说:“我和丙不都去深圳”,则乙和丙有且只有一个人去了深圳,分别讨论,即可推出结论【详解】每张卡片上分别写着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城市中的两个,且卡片不重复,故卡片可能出现的情况为广州和深圳、广州和珠海、深圳和珠海甲看了乙的卡片后说:“我和乙都去珠海“,则甲和乙要去的另一个城市为广州或深圳,乙看了丙的卡片后说:“我和丙不都去深圳”,则乙和丙有且只有一个人去了深圳若乙去深圳,则丙不去深圳,故丙去广州和珠海,而甲和乙都去珠海,故不符合题意 若丙去深圳,则乙不去深圳,所以乙去珠海和广州,甲去珠海和深圳,丙去广州和深圳所以甲和丙同去的城市为深圳.故答案为:深圳【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简单的合情推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