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川端康成创作“情感”析微.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学 讨论 当代文学 川端康成 创作 情感 析微
- 资源描述:
-
1、川端康成创作“情感”析微一个作家为什么会陡然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对此,古今中外已有不少经典性的解答:例如中国的“遣悲怀”、“舒愤懑”、“稻粱媒”,外国的“愤怒出诗人”、“力比多”转移、“文学如病蚌的珍珠,是痛苦的结晶”、“苦闷的象征”等等。因此,文艺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文艺创作的直接动因,同时又构成文艺创作所表现的特定内容。本文拟从这个角度,结合雪国探讨一下川端康成的创作“情感”。关于雪国,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加藤周一曾经有过如下精辟的论述:川端康成的小说,以雪国最著名,大概作者本人也这样认为,-当他晚年出版作品集时,选入了这部作品。我也觉得雪国是他最好的小说。理由有二:一是这部小说集中了“
2、川端式”的一切,并且达到了它的巅峰。若以雪国为中心,川端以前的作品好象全是其变奏曲。雪国这样的小说,只此一部而已。 二是雪国超越了川端派小说的典型,达到了一种“非川端式”的境地。这样的小说,大概也只有这一部。(1) 这段文字足以说明雪国在川端康成小说创作中的独特性、复杂性和重要性。所以,又有人认为:雪国是把握川端文学的关键。(2) 雪国从情节角度来看,它的故事性几无,仅以平静和缓的语调记述了一个已有妻室的纨绔子弟岛村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三次到雪国与山村艺妓驹子厮混的经历。坐食祖业、无所事事的岛村为了“唤回对自然和自己容易失去的真挚感情”,常常独自外出登山远游。初到雪国,岛村在温泉客栈结识了舞蹈师
3、傅的女弟子驹子-一个“洁净得出奇”的山村姑娘。两人互为倾心,尽了云雨之欢。尽管驹子钟情于岛村,但岛村却始终以一种徒劳的心态来面对驹子。岛村二到雪国,在火车上看到年轻美貌的姑娘叶子正心无旁骛地照料病危的舞蹈师傅的儿子行男。叶子“近乎悲哀的美”使岛村为之销魂。而此时的驹子为了挣钱给行男看病已沦为艺妓。岛村三到雪国,一面同驹子虚与委蛇,一面又迷恋着叶子。最后,当岛村和驹子都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已难以维持正准备分手时,叶子却在一场突发的大火中安详地死去。从小说文本传达给读者最直观的印象来看,雪国写的无非是儿女情长,充满情孽,而且又带有欣赏的笔调。所以,在日本有人称雪国为“温泉情话”(3),看来是不无道
4、理的。但如果就此将雪国定位于“狎妓小说”,那无疑是一种皮相之见。因为一个成熟和成功的作家,其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读者的审美观照中往往会得到多元和多视角的延伸。更何况雪国是川端康成费时14载所写就的一部作品,其中必定会溶铸进作者本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学主张。川端康成为什么写要雪国?对此,作者本人谈及得很少。他只说过:“伊豆的舞女也罢,雪国也罢,我都是抱着对爱情表示感谢的心情写就的。这种心情,在伊豆的舞女中纯朴地表现了出来。在雪国中则稍加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现。”(4)这是目前唯一能够找到的川端康成本人就雪国的创作动机所作的一种解释。我们姑且不论这段话的可信度如何,它毕竟为我们解读雪国提供了一条线索。但是
5、,当我们按照这条线索中提供的两个关键词-“爱情”和“痛苦”对雪国进行一番“检索”之后,便会发现在雪国中“痛”倒是俯拾皆是,但“爱情”却少得可怜。一部雪国尽管也写了“始乱终弃”,但它毕竟不象中国小说莺莺传和杜十娘那样,还带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爱情成分。那么,川端康成为什么要用“痛苦的表现”来“对爱情表示感谢”呢?是川端康成故弄玄虚,还是其主观情旨使然?这也涉及到川端康成最初为什么要作小说的目的和动因。我们不妨按照川端康成提供的思路,先对其小说创作的发生源头进行追综绎述后再作结论。俗话说,处女作决定作家的命运。对于川端康成来说尤为如此。按照川端康成自己的解释,他的处女作有三部。若按发表时间的顺序,它们
6、是千代、招魂节一景和十六岁的日记。千代是川端一九一九年在旧制第一高等学校学习期间发表在校刊上的一篇短篇习作。招魂节一景(1921)发表于第六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曾经受到作家菊池宽和文坛的赞赏。十六岁的日记,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来说,是“名副其实的处女作”,是一九一四年川端康成十五岁时所记的日记,当时未发表,直到一九二五年川端康成二十七岁时才发表。三部处女作除了招魂节一景外,其它两部都与川端康成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川端康成说过,他自幼犹如野狗,是个感情乞丐。(5)川端康成二岁丧父,三岁丧母,七岁失去祖母,十岁失去姐姐,十五岁时又失去唯一的亲人祖父,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儿。身边亲人的相继去世,孑然一身的
7、孤儿经历,造成了川端康成孤僻、内向和病态的性情。这种“孤儿秉性”自然会使他更多地去“感悟”人生的苦短和哀怨。十六岁的日记是川端康成少年时代的珍贵记录。它以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久病卧床时的病情变化和少年川端康成当时的朴实心理,寄托了对祖父的怀念与哀思,是铭刻在川端康成心里的“墓志铭”,也是川端康成源于“哀以思”的“孤儿情结”与文学的初次邂逅。其中无疑表现的是一种“痛苦”。可以这样说,释发幼失怙恃,沦为孤儿的“痛苦”,是川端康成最初作小说的最直接和最原始的目的和动因之一,是其主观情旨的使然。应该指出,这种“痛苦”不仅在川端康成初期的创作中物化成诸如参加葬礼的名人(1923)、
8、孤儿的感情(1925)、致父母的信(1932)等描写孤儿生活这一特定内容的作品,而且还成为“表现”作品内容的一种“形式”。其实,与“孤儿情结”差不多同时出现在川端康成小说创造中的还有另外一种“情结”,那就是川端康成在他另一部处女作千代中所写到的对女性的渴慕,即“恋爱情结”。川端康成幼失怙恃,家中没有女性,所以自幼就产生了一种对女性的神秘感和向往心理。千代和以后成为传世名作的伊豆的舞女有着某些相似的内容,不外是写了青年川端康成对自己在旅途中所结识的一个少年舞女的思慕和舞女称自己(指川端康成)为好人的一种感激之情。从千代到伊豆的舞女,期间,川端康成曾将自己的初恋和失恋敷衍成十多篇小说。可以这样说,
9、川端康成通过千代和伊豆的舞女,不仅发现了自己在感情、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对象,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女性的接触,他发现和找到了“女性”这样一种能够向其渲泻自己的“痛苦”并能诉诸文学表现的最佳对象。所以这种“恋爱情结”一经形成便几乎贯穿了川端康成一生的创作,结晶成川端康成终生不变的创作主题。源于“哀以思”的“孤儿情结”和“恋爱情结”产生出川端康成“哀以思”的文学,也形成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文学观和生活观。川端康成日后在他的小说的研究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作家的气质和秉性决定了作家创作的主题倾向。所以,一个天生关注女性问题的作家,即使面对贫困和疾病,也会将它们与女性联系在一起考虑。在这样的作家眼里,恋爱和性成
10、为人生的一切。他们看人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就成为小说创作的主题。”(6)这段话道出了川端康成独特的文学观的由来,为他自己的小说创作作了最好的诠释。从某种意义上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在雪国中用“痛苦的表现”来“对爱情表示感谢”。当然,仅以上述内容来解释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动机,似乎是很不够的。事实上,雪国的出现,已清楚地表明,川端康成已经开始“扬弃”迄今小说创作中的自传成分,“转向”追求一种与自己的文学观(生活观)趋于一致、契合一体的纯观念的虚构小说。从初期的伊豆的舞女,到中期的雪国,再到后期的千羽鹤、睡美人、一只手,川端康成早年形成的源于“哀以思”的“恋爱情结”也在不断地“蜕变”,作品的内容也从描写
11、少年纯洁的爱情萌动,发展到男女之间的肉欲,进而堕落为背伦和变态的性爱。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川端康成本人的生活态度就是如此,但这不能不说是川端康成在文学上的一种堕落。雪国是写于这种“转向”和“蜕变”之初的一部作品,它无疑会带有一些承前启后的“遗产因子”。所以,从把握川端康成文学的整体来看,解读雪国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曾发表感想说,他的成功得益于日本的传统。他在瑞典斯德歌尔摩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讲-我在美丽的日本中说: “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心底里的。在源氏物语之后延续几百年,日本的小说都是憧憬或悉心模仿这部名著的。和歌自不消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
12、无不都是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不断从它那里吸取美的精神食粮。”(7)可见源氏物语在川端康成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即川端康成眼里的“日本的传统”就是源氏物语。说“日本的小说都是憧憬或悉心模仿这部名著的”,言外之意,他的雪国也不会例外,也是“悉心模仿”源氏物语,并从中“吸取美的精神食粮”的。那么,令川端康成如此“憧憬”和“悉心模仿”的源氏物语究竟是怎样一部作品?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源氏物语是日本最早出现的一部描写平安朝时代宫廷生活的言情小说,由54卷组成,大约成书于十一世纪初。作者紫式部是当时的一位宫廷女官。源氏物语主要写皇室纨绔光源氏与众多女性间充满情孽的露水姻缘。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