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 2022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 单元 17 中国人 失掉 自信 教案 新人
- 资源描述:
-
1、17.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明确课标要求(一)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3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2.难点: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方法阅读教学、合作探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观点。2整体感知作者论证思路。二、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师:建国70年大阅兵举国欢庆,建国70年大辉煌震撼世界,国人精气神激荡天宇
2、。相信同学们一定记忆犹新,一定历历在目。但是86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你们想知道吗?生:(略)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了解那段令人愤慨的历史片段。【设计意图】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状态的最好途径。建国70年大阅兵大辉煌挑逗学生学习情绪,又以86年前令人愤慨的历史掠影的悬念发问使得学生带着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走进课文环节一:读破,整体感知驳论结构1破题,猜测“树”与“立”,读出愤慨之情。(1)请模拟鲁迅先生的口吻,读读题目,说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流露出怎样的情感?预设:反问语气,对有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表示质疑、愤慨。(
3、2)请推测这篇文章出现的观点可能有几种?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 预设: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主张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了自信力课件出示资料助读1: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一时间,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1934年8月27日,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大公报也发出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悲观失望的情绪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的头脑。于是,有些人散布悲观论调,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
4、,鲁迅先生在他53岁寿辰时,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环节二:跳读,明辨“树”与“立”,读出对比之味。1.自主读,标注鲁迅先生呈现的主要观点句子。预设: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徜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追问:请根据课文注释和时代背景,说说观点的持有者分别是谁? 预设:国民党反动派和御用文人、鲁迅先生2.指导读,读出失望悲观、垂头丧气之情。试着给“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加上适当的语气词,读出国民党反动派和御用文人的心理。预设:唉,中国人失掉自
5、信力了呀。(读出失望、悲观之情)3.指导读,读出自信自豪、坚定有力之情。请模拟鲁迅先生的口吻,读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饱含的情感。预设:“我们”重读,“中国人”字字有力。(读出自信自豪之情,读出坚定有力的语气。)环节三:寻读,感知“驳”与“结”,读出理性之情。究竟如何判断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请用文中的一句话简单作答。预设: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它告诉我们对待一件事情要理性辨识,不可随波逐流,要有怀疑精神。环节四:回读,读出驳论之思路。回读对比之情、理性之情的句子,思考本文的基本思路。预设:树破立结资料助读2:驳论文常识(PPT课件展示)驳
6、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即常说的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设计意图】驳论文,初中学生接触少,积累知识也少,故淡化文体意识,采取五重朗读。既读出了鲁迅先生写作时五味杂陈的心理感受和当时社会状况,又读出了驳与立的整体架构,最后补遗驳论文常识,难点不攻自破,自然形成朗读、口语表达等语文素养。第2课时【教学目标】1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2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二、教学过程展示环节一:读深,理解观点与材料联系(一)品读,理解驳论之道。
7、过渡: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1.寻敌论论据,读出嘲讽之味(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请大家朗读段首结合相关词句说明。预设(课件展示):两年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 只希望国联 现在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2)请模仿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吻,以说的方式还原(课件展示句)当时呈现的情形,说说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嘴脸?预设:国民党反动派洋洋自得、炫耀的嘴脸。(3)请将“我们”换成“他们”,再模仿鲁迅先生口吻转述第一段,并结合关键词语说说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预设:嘲讽、戏谑语调来,这样更能凸显鲁迅语言的尖锐泼辣、犀利,栩栩如生地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