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宫中学2011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南宫 中学 2011 届高三 12 月月 语文
- 资源描述:
-
1、20102011学年12月份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第I卷 (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悚然(sng) 苦心孤诣(y) 梦魇(y) 徘徊(hui) B晃眼(hung) 高屋建瓴(1ng) 筵席(yn) 形骸(hn) C诘责(ji) 穷奢极欲(sh) 惊骇(hi) 琐屑(xu) D玷辱(din) 膏粱子弟(go) 狂吠(fi) 央浼(mi)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去年9月,广西师大美院院长帅民风来到百姓文
2、化大讲坛,带领现场听众领略了一番材质的美感,并且谈了许多巧用不同材质装扮生活的心得,整场讲座帅民风振振有辞,言之有物,显示了深厚的艺术修养。 B根据互联网调查公司艾瑞公布的数字,百度的MP3搜索拥有超过84的市场占有率。2007年1月,百代首先跟百度由对簿公堂变为版权合作,成为全球范围内唱片公司与搜索引擎达成的最大规模的版权合作。 C为了让梅兰芳的主演黎明更深地领略京剧艺术的精髓,在形体表演上更逼真、更传神,梅派艺术的嫡传人、梅兰芳先生之子梅葆玖先生亲自上阵,为黎明作示范,然后一遍遍不胜其烦地纠正他的举手投足。 D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远在月球轨道的“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特殊的“语音”,给家乡的亲
3、人“拜年”。这个穿越38万公里的“语音”是:“我在月球上向大家拜年了。我要送上一首来自月球的春节序曲。”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春节序曲随后铿然响起。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该省旅游主管部门表示,要用3年时间在省内一些城市建立既安全又卫生的经济型旅馆。这多少令广大旅游爱好者感到些许安慰。B鲁迅先生在一篇介绍“青年必读书”的文章里,谈到了“看”和“做”的关系。他号召青年们做起来,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要对别人挑剔。C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一些鸟开始选择高楼大厦的顶部,或者选择高压电线杆,甚至教堂的圆顶也成了它们哺育儿女的乐园。D鄂伦春人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口头创作是他们文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每当
4、篝火燃起的时候,老人就会给孩子们讲起神话故事。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是一扇通往音乐之神的大门。倾听,为我贫穷的岁月留下了欢乐。那时,我坐在被雪埋得很虚的山坡上, 那是我从未听过的一些声音,它让我站立不安, 它让我血流加快,它让我骨头发热,它让我神不守舍。我不知道,宇宙的深处,也有自己的声音,也有用声音构架生命的信息桥。 可以想象,羊有多少寂寞,我就有多少寂寞 就在我鞭子一扬的时候,一种隐秘的声音,通过长长的鞭梢,传至我的耳朵 除了羊蹄踩雪的声音,万物中更多的声音,几乎都被雪冻僵了 我只有倾听,在羊蹄踩雪的声音以外,挣断头发地倾听 A B C D二、(9分,每小
5、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在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中国人讲究以水克火,其习俗多跟水有关。龙舟竞渡在水乡盛行,连所祭的神灵也都跟水有关:
6、楚地所祭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吴地所祭钱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后被投入江中,绍兴一带所祭东汉孝女曹娥也因父亲淹死而投水寻父端午节的另一部分习俗是防毒避疫,人们相信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洒庭院等做法可预防疾病流传,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黄涛表示,这些都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黄涛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
7、文化内涵: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选自光明日报)2007年11月8日,有删节)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端午节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变化有关。 B端午节习俗中的防疾除疫、卫生保健等内
8、容与关爱生命有关。 C端午节的各项活动,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D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6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端午节的起源看法不统一,民俗学界认为其起源于古代人类的辟邪活动。 B东汉时,人们举行端午节活动,主要是为了防止疾病、瘟疫、兵役、鬼怪等。 C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人们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洒庭院等做法来预防疫病。 D端午节的习俗共有“吃粽子”、“赛龙舟”、“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等九大类。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各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纪念屈原说”产生于其他几种学说之前,所以说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屈原。 B古
9、代,端午节习俗上笼罩着辟邪尚巫的迷雾,这是因为当时人们掌握的科学知识较少。 C端午习俗中“吃粽子和“赛龙舟”影响最大,这与人们钦佩屈原的爱国精神有关。 D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生生不息,这是因为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富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罗士信,齐州历城人也。大业中,长白山贼王簿、左才相、孟让来寇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兵讨击。士信年始十四,固请自效。须陀谓日:“汝形容未胜衣甲,何可入阵!” 士信怒,重著二甲,左右双鞬而上马,须陀壮而从之。击贼潍水之上。阵才列,士信驰至贼所,刺倒数人,斩一人首,掷于空中,用枪承之,戴以略阵。贼众愕然,无敢逼者;须陀因
10、而奋击,贼众大溃。士信逐北,每杀一人,辄劓其鼻而怀之;及还,则验鼻以表杀贼之多少也。须陀甚加叹赏,以所乘马遗之,引置左右。每战,须陀先登,士信为副。炀帝遣使慰喻之,又令画工写须陀、士信战阵之图,上于内史。 及须陀为李密所杀,士信随裴仁基率众归于密,署为总管。使统所部,随密击王世充。败,士信跃马突进,身中数矢,乃陷于世充军。世充知其骁勇,厚礼之,与同寝食。后世充破李密,得密将邴元真等,尽拜为将军,不复专重之。士信耻与为伍,率所部千余人奔于谷州。高祖以为陕州道行军总管,使图世充。及大军至洛阳,士信以兵围世充千金堡。中有大骂之者,士信怒,夜遣百余人将婴儿数十至于堡下,诈言“从东都来投罗总管”。因令婴
11、儿啼染,既而佯惊日:“此千金堡,吾辈错矣!”忽然而去。堡中谓是东都逃人,遽出兵追之。士信伏兵于路,俟其开门,奋击大破之,杀无遗类。世充平,擢授绛州总管,封剡国公。寻从太宗击刘黑闼于河北,有洺水人以城来降,遣士信入城据守。贼悉众攻之甚急,遇雨雪,大军不得救,经数日,城陷,为贼所擒。黑闼闻其勇,意欲活之;士信词色不屈,遂遇害,年二十。太宗闻而伤惜,购得其尸,葬之,谥日勇。士信初为裴仁基所礼,尝感其知己之恩,及东都平,遂以家财收敛,葬于北邙。又云:“我死后,当葬此墓侧。”及卒,果就仁基左而托葬焉。 (选自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劓其鼻而怀之 怀:怀揣 B世
12、充知其骁勇,厚礼之 礼:以礼相待。 C士信耻与为伍 耻:羞耻 D黑闼闻其勇,意欲活之 活:让活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表明罗士信英勇善战的一组是 须陀壮而从之 贼众愕然,无敢逼者 须陀因而奋击,贼众大溃 率所部千余人奔于谷州 俟其开门,奋击大破之 黑闼闻其勇,意欲活之 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堕朝大业年间,长白山强盗王簿等人进攻齐郡,齐郡通守张须陀带领士兵讨伐打击。十四岁的罗士信在这次战役中一马当先,表现英勇。B张须陀非常欣赏罗士信,把乘坐的战马送给他,把他安排在身边。隋炀帝也派使者抚慰他们,又命人把二人作战的情形画出来呈报内史府
13、。 C千金堡一役,罗士信巧设计谋,让其自开堡门,冲进堡中,杀得堡中鸡犬不留。王世充叛乱被平定后,罗士信被提升为绛州总管,封为剡国公。 D罗士信在据守洺水城时,遭到刘黑闼大军的强攻,而天公又不作美,雨雪交加,致使唐朝大军不能前来救援,罗士信英勇战死,为国捐躯。第卷 (非选择题 共120分)四、(23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士信年始十四,固请自效。须陀谓日:“汝形容未胜衣甲,何可入阵!”(5分) (2)士信初为裴仁基所礼,尝感其知己之恩,及东都平,遂以家财收敛,葬于北邙。(5分) 12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一题(8分)蝶恋花 纳兰性德又到绿杨曾折处
14、,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1) 前三句借助刻画诗人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_ _ _(2) 简要分析“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4分) 答:_ _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皆不及孔子。孔子曰: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2)星垂平野阔, 。 (杜甫旅夜书怀)
15、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两情若是久长时, ! (秦观鹊舞仙)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水塔上的小白杨李首峰 在新疆北部的原野上,有一座高高的水塔。在高高的水塔之上,勇敢地站立着一棵两米多高的白杨树。那年夏天,当我驱车从这里路过,目睹它的尊容的时候,我惊呆了,绝境之上站着一个生命,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生命!我向它行的注目礼,持续了很久很久,直到汽车把我从视野中艰难地拉出来。 那棵白杨树是怎样登临高塔的?也许是在它还是种子的时候,风把它送上去的,在那个悬崖绝壁上,它找到了一个崖
16、缝,战战兢兢地落住了脚。也许是在水塔建造之初,随泥土被工匠运上去,砌到墙体里的。也许是飞鸟搞的恶作剧。 它是怎样生根发芽的呢?它在水塔贫瘠的土地上,先找到一个盛有泥土的营养钵,耐心等待。当水送到它的唇边的时候,它接受了水的滋润。当太阳向它伸出温暖手臂的时候,那个可怜的小生命,在春天的襁褓里破壳而出,开始试探着生长了。 小白杨越长越大,头重脚轻可不行。它的根是如何突破坚硬的壁垒,克服狭小空间的限制而站稳脚跟儿的呢?小白杨懂得,在水塔这样近乎绝境的地方求生存,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为了生存,不能娇气,不能和土地讲条件。和水塔这样的土地谈条件、讲价钱,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水塔不负责培育,它的职责是
17、汲水、供水,为地面的动物和植物服务。 而小白杨是位不速之客,水塔能允许它冒昧借宿已经是很客气、很礼貌、很友好的了。小白杨要站稳脚跟儿,必须采取“见缝插针”的生存技巧。是扣子,就会有洞眼的,任何生命都有缺点和漏洞,它需要智慧地去发现水塔的漏洞,填补这些漏洞。水塔可不希望自己有漏洞,根能够弥补水塔的漏洞,等于是在帮助水塔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全符合水塔的利益和愿望。水塔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欢迎“根”的光顾。只是,这样的根,必须能屈能伸,能大能小,能粗能细,与水塔的家庭成员达成一种默契,从而和谐相处。根在开拓疆域,但必须不以侵犯他人利益为前提。根很准确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寸。总之,小白杨在站稳脚儿的过程中,
18、既要时不我待地开拓进取,又不能因求快而搞得适得其反。 小白杨虽然站稳脚儿了,并非万事大吉了,它还会面临各种危险,最大的危险来自于风。小白杨能够支撑多久,这并不重要,可贵的是它在努力支撑,在尽全力支撑。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许风会将它拦腰斩断,但是风却无法将小白杨置于死地,生命的枝条还会从根系里源源不断地抽出。只要水塔不废弃,任何力量都无法置小白杨于死地。 许多生命在身处绝境的时候,都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绝望轻生。而这棵小白杨选择的不是死而是生。如果它选择“死亡”,上天也无可厚非。但它自己清楚,它的使命是为自然界添加宜人的色彩和凉意,它不能因为生存希望微弱而借口放弃;它不能因为生活艰辛而选择轻
19、生。生命是自然之母所赐,除了自然之母,任何生命都无权处置自己的生命。主动放弃生存权,也是对自然法则的公然违背。小白杨敬畏自然,恪守法则,日子虽然过得很难很难,但还是有办法过下去。既然有办法过下去,为什么要自断生路呢? 所谓“绝境”并不绝对。纵观历史长河,放在不同的时空里来观察,有时候,那个所谓的“绝境”,并非绝境,它只是一个还在积累中的顺境,或者是一个等待成熟的顺境。关于这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种子最能领悟上述哲理。种子是最为坚强、坚韧的生命,种子是最有耐心的生命。有些种子已经在“绝境”之中等待了几子虽小,但眼界很宽,种子和人的时空概念完全不同。人认为过去一百年了,种子也许认为才过了一年,着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