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2.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2022 新教材 高中语文 第一 单元
- 资源描述:
-
1、第一单元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课程目标学法指导1感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对“力”的赞美,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把握红烛的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3了解朦胧诗的相关知识,明确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意境,学习象征手法。4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学习浪漫主义手法。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处境,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2了解诗歌常见意象的含意和表达效果。3结合诗句内容,从物象与情感的关系入手,分析诗歌的结构。预习 语言构建与运用作者简介20世纪的文化巨人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省乐山县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
2、916年开始白话新诗创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资料助读他与成仿吾、田寿昌、郁达夫、张资平等人于1921年6月下旬成立创造社,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出版的诗集有女神(1921)、瓶(1927)、前茅(1928)、战声(1938)等。其他作品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其中诗集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反映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继鲁迅之后,郭沫若成为中国进步文学的又一面旗帜。真名士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
3、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苦难造就的诗人王昌耀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中国优秀的民族诗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1950年参军,任38军114师文工队队员。曾参加朝鲜战事,负伤致残。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曾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8年被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
4、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革命思想的健儿雪莱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
5、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时,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了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红烛: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
6、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国的 1962 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一方面,他在观照和揣度外部的世界(当然他自己正置
7、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致云雀: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期间,正值英国圈地运动时期。18世纪初,英国实行圈地运动,虽然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但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是一场灾难,迫使农民失去了土地,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从这两部分背景中我们能够了解,作者在移居意大利之前,英国传统的神学理论束缚了他的思想,而英国当时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农民生活苦不堪言,作者写下这篇致云雀,表达了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思想感情。字音识记基础梳理lzhjilxiomoxixishlxnlnch颂 诵 蜡 腊 砾 烁 蔚 慰 词语积累瞻前
8、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侧耳倾听:侧转头部,使一边的耳朵向前边歪斜。形容认真地听。【选词填空】(1)善于集中,就是权衡得失,当机立断,选择其中较好的一面,否则_,议而不决,就会丧失时机,酿成大错。(2)在参观玉松汝瓷时正好赶上了目睹汝瓷出窑的难得机会,汝瓷开片声引得众人_,有人忍不住吟出了杜甫的诗句。瞻前顾后 侧耳倾听 词语辨析(1)慰藉抚慰在艰难的情形下,在_灾民的同时,也要稳定当前的社会秩序。爱心像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_。抚慰 慰藉 辨析都有“安慰”的意思。“慰藉”是自我心理的情感填补,“抚慰”是帮助别人反省或
9、振作。(2)摈弃摈除春节将近,提倡移风易俗_陈规陋习,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新时代基层好干部,首先_旧思想、旧观念,走在群众的前面。摈除 摈弃 辨析都有“抛弃”的意思。“摈弃”指“抛弃”,所支配的对象多是私心、杂念、想法和心思等抽象的心理感受。“摈除”除了有“抛弃”之意外,还有“排除”的意思;所支配的对象多是行为、习惯、规矩、制度和嗜好等具体或抽象的事物。(3)酣畅淋漓痛快淋漓他随即集合官兵伙夫,_地讲了一番反对帝制的道理。毛泽东_地抒发了对杨开慧的无限思念和深情礼赞。读了这封信,我们了解了杨开慧的高尚人格和英勇不屈的革命事迹。痛快淋漓 酣畅淋漓 辨析都有“非常畅快”的意思。“酣畅
10、淋漓”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痛快淋漓”则强调心情。探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感知主旨探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象征,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想通过这首诗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文本特色1直抒胸臆,激情澎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诗歌中就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读这样的诗,我们仿佛感受到诗
11、人就站在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我们感染了。2意象丰富,气势雄浑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涉及了白云、北冰洋、洪涛、我、力等意象,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具有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的特点。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涤荡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红 烛结构图解主旨探微红烛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感情,凸现了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文本特色1象征手法的运用红烛是诗人的心声吐露,“红烛”这一意象是诗人的人格化身,因其勇于牺牲自我的高尚情操,在现
12、代新诗史上成为著名的“红烛精神”。2诗歌的结构美诗歌作为独立的审美单元具有外结构(外在表现形态)和内结构(内在思想情感),二者密切配合成为诗,内在的情感也是在不断转化和调节,最终归于恒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正是通过外在的行节排列、行数字数的差异、首尾引用的照应、局部的复沓吟咏,完成了诗歌由冷静的缓冲到热烈的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明白后的安慰,最后归于理性冷静的颂扬,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之美。峨日朵雪峰之侧结构图解主旨探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
13、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文本特色1起句凝练“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
14、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2“特写镜头”的运用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主旨探微致云雀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文本特色1优美的语言恰到好处的修辞诗中的许多修辞使意象更加立体,使语言更加优美,这也是雪莱才华的体现。(1)拟人。云雀被拟人化:“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
15、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雨水和花也被拟人化。(2)明喻。雪莱用了四节诗把云雀比喻成一位隐身的诗人、一位高贵的少女、一只金色的萤火虫、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3)暗喻。云雀的歌声被比喻成春霖洒落的声息。(4)移情。“虽然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2整齐的形式体现了深厚的内涵雪莱在这首诗中采用了五行一节的形式,每节都有押韵,使每节的末句都流露出极强的感情。【任务一】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内涵与形式特征。活动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任务探究提示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
16、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声声号角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以及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活动2 如何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对“力”的赞美?【答案】诗人从景物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是这首诗歌思想意义之所在,具有丰
17、富的内涵。“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既表示宇宙是不断运动、不断更新的,又表示人生是不断奋斗、不断向上的。诗人还认为在宇宙的运动与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始终贯串着、体现着、磅礴着“力”,于是在由大海奔腾的洪涛引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之后,随即发出了“力哟!力哟!”这高亢的呼叫。最后一句是对全诗的精彩总结,“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描绘出大海白云的景象和洪涛浪滚的声音,可是诗人意犹未尽,最终还高喊“力的律吕哟”。这是为了表明:无论绘画、舞蹈、音乐,还是诗歌,都贯穿着、体现着“力的律吕”力的节奏与音调,正如宇宙与人生都贯穿着、体现着“力”一样。活动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如何
18、表现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的?【答案】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为“趁时晴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晴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尽管诗行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章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是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看着怒涛轰轰烈烈卷地而来,在激动昂奋的情绪下写的,因此具有“海涛的节奏”。【任务二】体会红烛中的幻想和情
19、绪渲染,用抒情的感叹词与优美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活动1红烛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提示前后并不自相矛盾。“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活动2红烛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