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系统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届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系统训练一 WORD版含解析 2022 新高 考人教版 语文 一轮 复习 训练 语言文字 运用 系统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语言文字运用”系统训练(一)仿真组合第一组(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胞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因为细胞完成“燃烧”是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只有这样,千千万万个小火焰才会遇和地“燃烧”,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地传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更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妙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控制,
2、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化的燃料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转”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它们将随时与新的分子结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细胞就像一间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极其微小,就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个富有诗意但极不准确的比喻。B这个比喻虽不准确,但极富诗意。C这是一个极不准确但富有诗意的比喻。D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解析:选D上文是比喻的具体表现,所以衔接内容以比喻开
3、头更加合理;下文强调细胞燃烧需要条件,是对不准确的具体阐释。2下列各项中,对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借代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B第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C第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的活动情形。D第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解析:选CA项考查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是“代”,强调相关性;借喻是“喻”,强调相似性,此处为借喻。B项考查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此处为比喻。D项考查学生对夸张的掌握,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刻意夸大或缩小,此处细胞及发挥作用部分本
4、来就很小,并非刻意缩小。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 参考答案: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体的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_,归根到底要靠劳动创造。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_,才能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
5、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劳动史。_,我们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 参考答案:实现宏伟蓝图必须依靠辛勤劳动无论时代如何变化5请分条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形成一组整句。每句不超过14个
6、字。(5分)答: 参考答案:(示例)擘画宏伟蓝图,确立行动指南;实现宏伟蓝图,依靠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人民,崇尚劳动精神。仿真组合第二组(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甲尼采的紧张、繁复的意象,把世俗的道德和庸凡的态度涤荡无余。他交响诗般的叙述,宛如精神的晨曦,照耀着昏暗的世界。尼采的文本对于鲁迅而言是一种天启般的存在,中国儒学文献的温暾、自恋、缠绵之语与之相比都相形见绌。鲁迅在这里看到了绕开儒家资源、建立新的文学与生命哲学的可能性。乙徐梵澄看出了鲁迅借用尼采的本义:“那么,也要将旧道德的标榜打破,将那些伪君子尼采所斥的菲利士人的假面具揭开,重新估定新的价值。
7、也寄希望于行动性的实际革命者。”这个看法是对的,对于期待文化变革的鲁迅而言,儒学之外的资源的引进,恰恰是自己这一代人的使命。丙中国人那时候的急务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求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正是鲁迅的梦想。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形见绌B本义C恰恰 D因循守旧解析:选BB项,本义:词语的本来的意义。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该用“本意”。本意:原来的意思或意图。A项,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使用正确。C项,恰恰:副词,刚好、正。使用正确。D项,因循守旧:不求变革,沿袭老的一套。与后面的“求新”
8、意义相反,使用正确。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甲B乙C丙解析:选C应把“血脉”后的句号去掉,或者将其改为逗号置于后括号后。(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1)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_。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就在我面前浓妆淡抹。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
9、,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劣,但态度最为坦白。(2)它们枝头粗壮疏落,叶子平展阔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在夏天,我又见绿叶成荫的光景了。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_,重重叠叠地挂着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6432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2语文优化方案 精品课件】第二单元单元导语(鲁人版必修2).ppt
